" 这些青铜动物好酷!" 暑假期间,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内,许多青少年游客被动物造型的青铜器所吸引。一件件或精巧、或生动、或威风的 " 萌宠 " 青铜器,成为青少年游客的最爱。" 这件象尊不单好看,而且能用来装酒倒酒,很实用。"7 月 29 日,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讲解员正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耐心地解说。
古代青铜巧匠不仅以生活中的真实动物为创作原型,制作出象尊、鱼尊、鸟尊、貘尊等栩栩如生的 " 萌宠 " 青铜器,还以想象力为创作源泉,在青铜器中融入威风的龙、吉祥的凤鸟,以及神秘的饕餮等 " 神兽 "。这些出现在《山海经》等古籍和人们传说中的神话动物,频频以不同的姿态和丰富的文化寓意跃然青铜礼器上," 诉说 " 着周人的审美情趣,彰显着周人对礼的推崇和重视。
龙腾吉金
礼器上的幻兽之姿
龙是一种尤为特殊的神话动物,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在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先民用蚌壳堆塑的龙的形象。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中不乏制成龙形的青铜器,饰有龙纹的器物更是不胜枚举。
" 这件西周青铜爬龙通体长 60 厘米,重 19 公斤,1992 年出土于扶风县召公镇巨良村。你们看,它体态雄健、硕大壮美,被誉为‘中华青铜第一龙’。"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志愿讲解员的讲述下,游客目光落在一件青铜爬龙身上。
细观这件爬龙,龙首高昂,龙口大张,双眼圆睁,头上有一对长长的蘑菇状犄角。龙身呈 S 形,弯身弓背,龙尾卷曲向上,看起来十分生动、威风。龙足短粗健壮,但有明显断裂,专家推测这件爬龙可能是某件大型青铜器的附件,如成王方鼎就以爬龙为装饰。如果这个爬龙也是鼎耳装饰,可以想象一下,鼎的一只耳都这么大,那鼎的重量可能超过 500 公斤,是一件巨鼎了。
周原遗址也出土了龙形青铜器。2014 年,在周原遗址贺家车马坑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铜龙,是马车的装饰品,属于车马器。这件青铜龙身形修长,呈现匍匐姿势,前肢低伏,后肢微抬,卷尾,龙口大张并伸出长舌,颇显威风。
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权瑞雪介绍说:" 周原遗址出土的多件青铜器与龙有关,如刖人守门鼎上饰有多条爬龙。青铜器上的龙纹极其丰富,且龙的形态千变万化,常见龙纹有卷龙纹、交龙纹、花冠龙纹、双体龙纹、爬行龙纹等。它们与青铜器高度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了青铜艺术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铜器文化。"
在周人眼中,龙是沟通天地的神物。《周易》讲:"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大意为龙飞上高空,君子到了大展宏图的时候,利于遇到德才兼备的人。《说文解字》认为:"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 将龙的形象进一步神化,认为龙是身形变化多端的 " 神兽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龙有大气磅礴之力,有助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故而将诸多美好寓意和想象力充盈其身,使龙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
与明清龙纹的华丽繁复不同,周代青铜龙纹龙饰更显古朴雄浑,线条简洁却充满力量。而且铸刻龙纹的青铜器多为尊、鼎、彝等礼器,出现在庄严肃穆的礼仪活动和场所中。器以藏礼,周人崇德尚礼,将充满力量的龙铸刻于青铜器之上,愈加显示对礼的推崇和重视。
凤鸟鸣瑞
周人喜爱的吉祥使者
凤,作为百鸟之王,在周人眼中是吉祥、瑞气的神鸟。《诗经 · 大雅 · 卷阿》中 " 凤凰于飞,翙(huì)翙其羽 " 的诗句,描绘的正是凤凰飞翔的吉祥景象。从周原出土的甲骨卜辞 " 巳(祀)凤 " 可知,周王室视凤鸟为神鸟,有隆重的祭祀仪礼。
宝鸡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铸有凤鸟身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陕西古代青铜器》一书的作者杨曙明谈道,周人视凤鸟为瑞鸟,凤鸟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神性鸟类。凤鸟纹饰多出现在鼎、簋、尊、卣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这些凤鸟纹饰多有体形较大、羽翼丰满、尖喙等特点,有的拖着长尾巴,有的短尾,造型多样、变化丰富,几乎每只凤鸟都不一样。
杨曙明说:" 青铜器逨盉堪称凤鸟纹青铜器的典范,这只凤鸟风格写实,造型生动,纹饰细腻。" 逨盉通高 48.5 厘米,器物顶端 " 卧着 " 一只立体凤鸟,以凤鸟造型作为盖顶,四周装饰着虎纹、龙纹等。逨盉上的凤鸟凤首高昂,振翅欲飞,翅膀以阳线刻出羽毛层次,尾部自然下垂与器身衔接,尖喙下勾,双目炯炯有神,看起来颇为神气,仿佛正在引颈高歌。
在周公东征方鼎上,也能看到多只凤鸟。在西凤酒文化馆参观时,记者看到矗立在文化馆门口的周公东征方鼎雕塑。鼎的四壁铸刻有大而醒目的高浮雕凤鸟图案,两只凤鸟的头部在相邻两壁相交处重合,鸟喙突出器外,四足也是呈站立的凤鸟形状。与逨盉不同,周公东征方鼎上的凤鸟造型更夸张、粗犷、抽象。
周人为什么喜欢在青铜器上铸造凤鸟?杨曙明谈道,凤鸟是后人对这种吉祥神鸟的一个统称,周人对这种神鸟有特殊的喜爱和崇拜。据史书记载,周人将兴,凤鸣岐山,周人视之为吉祥之兆。《国语 · 周语》云:" 周之兴也,鸑鷟(yuèzhuó)鸣于岐山。"" 鸑鷟 " 便是凤的别称。西周青铜器上凤鸟纹的存在,也许是对这段历史传说的最好诠释。
饕餮树威
兽面怒目里的狞厉美
饕餮也是商周青铜器上频繁出现的神兽,杨曙明说:" 兽面纹也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钟、鼎、彝等青铜器上多刻饕餮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借助饕餮的威慑之力和狞厉之美,达到一种庄重、肃穆、震慑的效果。"
关于饕餮纹与兽面纹,古今学者有多种说法。《吕氏春秋》说:" 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宋代《考古图》讲:"(青铜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 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在《殷代青铜器》中讲:" 自宋以来所称为‘饕餮纹’的,我们称为兽面纹的,实际上是牛头纹。"…… 可以看出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其实是各种动物的集合体,特点是以鼻为中线对称的构图,主要突出角、目、嘴等头部特征。
暑假期间,前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镇馆之宝何尊无疑是最受游客关注的青铜器。何尊也曾被称作饕餮纹铜尊,浑身纹饰以饕餮纹为主,中部饰有高浮雕饕餮纹,巨目圆瞪、阔鼻利爪、兽角尖尖,给人一种威仪不可侵犯、狞厉凶猛的观感。在饕餮纹、兽形蕉叶纹、雷纹等纹饰的共同装饰下,何尊体现出天真又狞厉的艺术美感,使这一祭祀礼器更显庄重、神秘。
西周礼器大盂鼎外壁也有多处饕餮纹,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此外,西周饕餮纹尊、饕餮纹卣、饕餮纹方座簋等诸多青铜器外壁均饰有饕餮纹。杨曙明说:" 在古人眼中,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圆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的兽面纹。青铜纹样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到西周中期,动物纹饰退出了青铜器纹饰主纹的领域。"
这些铸有龙、凤、饕餮的器物多为礼器,周人将最醇香的酒、最珍贵的粮食、最洁净的牺牲,盛放在青铜重器中,用以祭祀天地、祖宗、神祇,传递他们明德、敬天、重礼等理念。而青铜器上的 " 神兽 ",充当了这庄重礼仪中的信使和媒介。
来源 / 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