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的西安依旧炎热,我们踏入焦永峰工作室的瞬间,蝉鸣与喧嚣倏然退去,唯余墨香与宣纸的气息在空气中静静流淌。本期专访,让我们走近焦永峰,这位 1976 年生于陕西的画家,探寻他如何在与时代的对话中,守护创作的初心,用画笔勾勒出一个艺术家的赤子之心。
南北行旅:从羊城设计到长安水墨
焦永峰的艺术之路有着清晰的转折印记。近三十岁时,他结束了在广州五年的设计生涯回到西安,这个决定构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转折。" 那个时候我已经接近 ' 三十而立 ' 的年纪,迫切需要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
五年的广州设计经历带来了深远影响。"2000 年左右的陕西美术圈还相对保守,而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已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 他从连电脑设计软件都不会用,到逐渐领悟到 "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
这段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很多人说我的画作中有明显的 ' 设计感 ',构图大胆,形式新颖,这确实得益于那段经历。" 更重要的是,广州的岁月让他明白了艺术的传统与当代并不矛盾—— " 我们现在视为经典的传统艺术,在它们产生的时代也都是当时的 ' 当代艺术 '。"
第二次转折是进入高校从事美术教育。" 这个决定让我能够稳定地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真正走上了可持续的艺术发展道路。" 高校环境给了他创作的空间和时间,也让他能够将经验和理念传递给年轻一代。
师道如灯:格调与尚简的艺术哲思
谈及艺术道路上的恩师,焦永峰的言辞间充满敬意。他与姜怡翔老师的相遇纯属缘分——在广州工作时偶然遇到,没有任何人介绍。姜老师看了他的画后,鼓励他回西安继续深造,这才有了后来的考研之路。
" 姜老师特别强调 ' 格调与品味 ',认为一切艺术表达都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而张之光老师则教导我 ' 秦人尚简 ' 的道理——不是简单,而是简约中见丰富。"
两位老师的影响塑造了他的艺术观念。张老师常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鼓励要持续观察、思考和实践。让焦永峰感动的是,张老师理解他 " 不可能像有些学生那样天天埋头苦练 " 的坦诚,并告诉他自己也经常去山里散步,感受自然。
" 艺术不是一种机械的重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这个认知解放了他的创作观念。
水墨新语:《活着》系列的社会关怀
2011-2014 年间创作的《活着》系列,是焦永峰艺术生涯的重要注脚。那时西安雾霾严重,环境问题凸显,他通过乌鸦、工业垃圾等意象,表现社会底层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2014 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
" 有趣的是,我当时对乌鸦的文化象征并不完全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鸦其实是吉祥的象征,但我当时更多地是从它们被现代人嫌弃的角度切入。"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系列确实反映了当时自己的状态—— " 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感觉自己像个被边缘化的存在。"
这个系列与当时主流的优美花鸟题材形成强烈对比,视觉效果很不 " 美观 ",却获得了出乎意料的认可。" 那段时间我个人压力也很大——妻子怀孕,工作不稳定,但作品的认可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更加坚信:艺术必须真诚,不能有丝毫欺骗。"
古今之辩:传统与当代的艺术辩证
在焦永峰看来,传统不是保守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视为经典的传统艺术,在它们产生的时代都是当时的 ' 当代艺术 '。就像宋画不可能模仿唐画,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
他不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不在乎别人说他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 我只画我想画的,表达我对这个时代的理解。艺术的核心是真诚,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关于艺术的当代性,他认为 " 不是追求新奇的形式,而是能否真诚地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 "。《活着》系列虽然用了传统水墨技法,表达的却是当代环境问题,这就是一种当代性。
2019 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那幅著名的《付款,请扫二维码》作品中。创作灵感来自冬日清晨小货车在小区门口卖白菜的日常场景。" 白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 " 百财 ",是老百姓最熟悉的意象,而二维码代表着最新的生活方式。" 将二者结合的效果出乎意料——在展览上,很多人好奇地扫码,并且当时扫码确确实实可以直接跳转链接到一段简短的文字,也就是我编辑的创作这幅作品的理念以及构思。
艺教相融:艺术教育融合生活哲学
作为高校教师,焦永峰对艺术专业学生有着深刻的观察。" 现在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想要一毕业就拿高工资、做轻松的工作,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吃苦。"
他经常告诉学生:" 先把小事做好。用人单位有时最看重的不是你的毕业院校或成绩单,而是你是否踏实、有礼貌、肯学习。"
138x34cm x4 2022 年
在数字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他保持着开放而清醒的态度。" 我不排斥新科技,iPad、数位板这些都是工具。" 但他强调," 数字工具再好,也替代不了手绘的温度感和偶然性。" 教学中,他仍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传统的笔墨技巧," 因为那是我们文化的根脉。"
" 关键是找到平衡点 ",既不要固步自封,拒绝新工具;也不要盲目追求技术,忽视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他也会鼓励大家用 iPad 做创作尝试,但核心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还是来自传统艺术的滋养。
艺路相伴:艺术与家庭的真情岁月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体现在他各个层面。他和妻子郭子愚是研究生同学," 我们最大的优点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从不否定对方的努力和探索。" 用三个词来形容两人的艺术人生,那就是 " 真诚相待、相互鼓励、共筑一生 "。
家庭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撑。" 我们一起带孩子、散步、看电影,这种平淡的日常生活反而让我的创作更加扎根现实。" 在他看来," 艺术源于生活,你要先活得踏实,才能画出有温度的作品。"
对年轻艺术创作者,他的建议朴实而深刻:" 多看、多学、多思考,别急于定义自己。艺术是长跑,不是短跑。保持真诚,对待艺术、对待生活、对待他人,都要真诚。"
如今处在很好的时代,有机会接触众多优秀的文化传统。" 一定要珍惜,也要有自信——中国的艺术一点都不差。不要盲目崇拜西方,也不要固守传统不知变通。"
" 最重要的是找到艺术与生活的连接点,让自己的创作扎根于这片土地,回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焦永峰说," 只有这样,你的艺术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时,窗外,澄澈的蓝天上缀满了漫画云,像被细心裁剪过的棉絮,一朵挨着一朵铺向天际,有的边缘还泛着淡淡的金边——但焦永峰的工作室里仿佛自成天地,连空气都浸着一种老友聊天般的松弛与自在。这份自如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源于他近三十年的跋涉与沉淀。在这里,过去与现在如故人重逢般娓娓对谈,传统与当代在笑谈间自然交融。那一方宣纸承载的,不只是墨色晕染的层次,更是一个艺术家对时代举重若轻的思考与真诚如诉的回应。
画家简介
陕西富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工作室副教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文化促进会国潮委员会委员,陕西当代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导师,陕西当代画院副院长。陕西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师从著名画家张之光教授、姜怡翔教授。作品《活着 - 觅食》入选全国 "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 "、作品《付款,请扫二维码》入选全国 " 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 "、作品《活着 - 人之乐》入选常青藤计划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其他作品分别入选第十一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展、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绘画摄影展、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 100 周年作品展、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作品展等国内外多项展览,2024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个人创作资助项目获得者。
文 / 周芝屹
编辑 / 严雨尘
法律顾问:北京市泽文(西安)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