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 年,鲁迅在上海开办第一个木刻讲习班,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由此蓬勃兴起。他倡导 " 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使其成为抗战时期最具效力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
" 刀笔峥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版画特展 "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文博楼启幕。9 月 18 日上午,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一幅幅在烽火岁月中诞生的版画作品,见证了版画从传统文人雅玩转化为唤醒民众的工具,从单纯的审美对象转变为社会启蒙的媒介。
展览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历史记忆,着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时间为脉络,精心遴选版画作品原件 122 件。
本次展览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历史记忆,着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时间为脉络,精心遴选版画作品原件 122 件,其中包括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作品 40 件,浙江美术馆馆藏作品 60 件,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17 件,作者家属提供 2 件,以及交大设计学院学生作品 3 件。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上海鲁迅纪念馆的 40 件珍贵馆藏,均为鲁迅先生旧藏,其中 39 件为国家二级文物。这是该馆首次将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馆藏文物在馆外集中展出。
展览共分为 " 匕首投枪 "" 旌旗蔽空 "" 继往开来 " 三个部分,展现从 1931 年新兴木刻版画在中国兴起,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后的 40 余年间,新兴版画界几代人近百年来的艺术探索与时代贡献。
展览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多位版画大师的代表性原作,近距离感受刀木碰撞的力量,如江丰《到前线去》、张望《负伤的头》、陈烟桥《东北抗日义勇军》、赵延年《凯旋》等。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歌声激昂的街巷,从英勇无畏的战士到不屈不挠的百姓,每一幅画面都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共同构成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抗战叙事,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烟中,一代代版画家以刀为笔,以木为纸,通过黑白分明、线条刚劲的版画艺术,唤醒民众、凝聚民心、鼓舞战斗,既是用视觉笔触镌刻山河破碎的 " 历史档案 ",又是以艺术锋芒熔铸民族脊梁的 " 精神丰碑 "。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烟中,一代代版画家以刀为笔,以木为纸,通过黑白分明、线条刚劲的版画艺术,唤醒民众、凝聚民心、鼓舞战斗。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些版画作品中重述的抗战史诗、展现的家国情怀,已然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进入新时代,中国版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与精神图谱,承担起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新使命。
青年学子在版画作品前驻足,从画中凝望历史,缅怀先烈。图为:进行曲——新波(1935-1936 年)表现《义勇军进行曲》的寓意,反映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图为:战场——司徒奏(1934 年)反映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左图:鲁迅像——钟步清(1936 年) 右图:鲁迅造像——陈光宗(1932 年)
上图:鲁迅像——徐诗荃(1930 年)表现了作者心目中的鲁迅。此为中国最早的木刻鲁迅像。下图:鲁迅像——力群(1936 年)
图为:马克思像——刘岘(1934 年)
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特色,依托本校学科和人才资源丰富展览内容。展览特别于结尾处呈现由 6 位设计学院青年学子创作的三组当代版画,以此致敬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传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图为:烽火南洋(套色丝网)——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作品赏析:
图为: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
——刘岘(1938 年) 该作品表现全国人民响应中国共产党 " 巩固团结,抗战到底 " 的号召,坚决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决心。
图为:鲁迅像——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导师 吴家华(198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