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19小时前

学科地位升级后,书法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创新?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粹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如火如荼,发展迅猛。

为系统梳理全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精准把握当前办学现状、科学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本报特邀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的六位权威专家,贡献他们的专业洞见。

问 1: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关键节点?

沈浩(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院副院长)

答:1963 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画系设立书法篆刻科并招收首届本科生,正式拉开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序幕。1979 年,该校受文化部委托首次招收书法篆刻硕士生,同时率先开启书法留学生培养工作,推动高等书法教育向更高层次与国际化方向迈进。

1963 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教学计划表。

1985 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浙江美术学院率先获批恢复书法专业本科招生,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也于同年开办首届书法专科班;此后,国内外高校纷纷开设书法相关专业课程及教师进修班,为高等书法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在阅卷。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先生在授课。

1993 年至 1998 年,首都师范大学先后获批书法方向博士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标志着高等书法教育正式形成 "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多层次贯通 " 的完整教学体系。

2004 年,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向教育部申请在高教专业目录中增设 " 书法学 " 二级学科,次年获正式批准,进一步明确了书法学科的专业定位;2022 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颁布," 美术与书法 " 升格为一级学科,使书法学科在艺术学门类中获得清晰且独立的学科地位。

当前,面对学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高校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主体意识、优化专业布局逻辑、明确人才培养标准,确保书法学科建设在发挥各校优势的基础上,既符合传统书法的内在规律,又契合艺术学科的本质属性,更能回应时代发展的精神需求。

问 2:当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张索(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

答:教育部 2024 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已有 156 所高校开设 " 书法学 " 本科专业;2025 年,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高校达 125 所,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有 26 所,高等书法教育的办学规模已形成一定体量。

2019 年,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现场创作大会。

从本科教育来看,其作为书法专业教育的基础,学生基数较大,但受生源基础不一、院校定位差异影响,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区别:艺术类院校侧重技法训练与艺术表达,以培养书法艺术家为核心导向;师范类院校强调教育理论与传承能力,致力于培育书法教育人才;近年来一批新型民办高校则积极拓展书法招生规模,以参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取得显著进展。不过,如何定位书法本科生培养以更好适应社会需求,仍是各高校需持续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培养目标涵盖技法、理论与综合能力提升,但不同高校间差异依然显著。生源方面,相当比例的书法专业研究生来自非书法本科专业,这类学生虽缺乏系统性书法训练、专业知识相对薄弱,但其跨学科背景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助力,也反映出书法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多元化趋势。

当前,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导师制,该模式虽能充分发挥教师专长,但也受限于导师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向侧重,可能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此,部分高校已展开探索,如华东师范大学尝试推行 " 导师组 " 制,通过多学科开放融合、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弥补单一导师制的不足;同时倡导以 " 毛笔日记 " 为抓手的日常书写,加强书写实践与文本理解的结合,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问 3:我国书法专业的招生方式和毕业生就业方向分别有哪些?

于唯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院长)

答:在招生方面,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涵盖综合类、艺术类、师范类、理工类等多个类型,各高校书法学本科专业均按照艺术类招生。报考书法学本科专业的考生,需先参加本省组织的书法类招生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报考相关高校;在录取环节,各高校对专业考试成绩与文化课考试成绩的占比要求不同:多数院校两类成绩各占 50%;部分高校专业课成绩占比 60%-70%,或文化课成绩占比 60%-70%;还有少数高校仅依据专业课成绩录取,或仅依据文化课成绩录取。

硕士研究生招生以统考为主,同时部分高校设有推免生名额;博士研究生招生则包含考试制与申请制两种模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升学提供了多样化路径。

在就业方向上,书法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主要有七大渠道:一是进入大中小学担任专职书法教师,其中本科、硕士毕业生多任职于中小学,部分硕士毕业生可到地市或偏远地区高校任教,博士毕业生则主要进入高校担任书法专业教师;二是到校外书法培训机构担任培训教师,或自主开办书法培训班,此类就业人员以本科、硕士毕业生为主;三是入职文化公司、传媒公司或拍卖公司,从事与书法文化传播、艺术市场相关的工作;四是考取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相关工作;五是到各省市书法家协会,负责组织、联络等工作;六是继续深造,考取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科研工作;七是参与基层支边支教,为偏远地区书法教育普及贡献力量。

2018 年,书法学科升级论证会在中国文联举行。

问 4:当前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与隐忧?

张其凤(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答:尽管我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与隐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办学同质化倾向明显。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在办学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核心环节出现类同,缺乏差异化发展思路。

二是学科分布不够清晰。目前 " 美术与书法 " 一级学科下包含哪些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又涵盖哪些专业与方向,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学科体系仍处于模糊阶段。

三是专业师资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学校的书法专业师资甚至出现高度年轻化倾向,这一现象与近十多年来书法专业迅猛发展、师资需求快速增加密切相关,年轻师资虽有活力,但在教学经验与专业积淀上仍需时间积累。

四是复合兼容类课程不足。专业教育的着力点多围绕书法本体知识与能力培养展开,对书法本体以外的复合兼容类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五是书法博士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区分不明确。如何通过差异化培养,造就学术型、专业型两类不同性质的高级书法人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培养体系。

此外,从现有教育成果来看,书法专业人才培养较为偏重书法史学领域,而在书法理论、书法评论、书法教育、书法鉴定、书法传播、书法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需进一步挖掘潜力,完善人才培养布局。

2023 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论坛现场。

问 5:高等书法教育出现上述问题有何深层次原因?

虞晓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

答:高等书法教育问题的产生,源于多方面深层次原因,具体可归纳为三点:

其一,当代书法生态与古代差异显著。受经济科技飞速发展、西方文化剧烈冲击、人际交流模式变革等因素影响,书法的实用功能大幅削弱," 书法无用论 " 在舆论场中占据一定市场。当代人对书法本体的认知较为薄弱,书法审美与文化素养的提升需经历漫长过程,高等院校更需承担起传承书法文化、提升公众素养的社会责任。

其二,学科发展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矛盾。传统书法人才培养有其自身规律,强调 " 天性 "" 积学 "" 自悟 "" 涵泳 ",注重以文化素养驾驭书写技法,且以个体自修为根本,虽需与外界互融,但更重内在积淀;而现代学科建设则强调科学化、规模化培养适用性人才,二者在培养逻辑上的差异,易导致教育实践中的矛盾。

其三,书法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需与时俱进。以往,书法学科以培养书法研究、创作、教育类人才为核心,但从当前就业渠道来看,这类人才的输出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受限问题。2022 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出台后,国家明确倡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需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研究生专业学位应重点培育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但应用型、实践型书法人才的范畴并非仅局限于书法创作,书法专硕、专博的培养方向还需拓展更广阔的社会维度,这也对现有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问 6:未来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发展愿景包含哪些方面?

潘善助(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教育委员会主任)

答: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发展需锚定四大愿景,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愿景一:书法专业能出思想、出观念、出流派,引领社会发展。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使命,且汇聚了优秀的高级书法人才,既有能力、也有责任通过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产出具有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与艺术流派,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引领。

愿景二:书法专业在规范化基础上走出特色化发展之路,逐步缩短与其他发达艺术专业的差距。

2010 年后,书法专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 " 老牌书法专业 " 与 " 新办书法专业 " 两大阵营。无论新老院校,规范与特色都是永恒追求的目标。其中,老牌专业更需突出特色、打造标杆;新办专业则应先夯实规范、筑牢基础。唯有如此,才能通过持续努力,逐步缩小与其他成熟艺术专业的发展差距。

愿景三:书法专业围绕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抓住机遇大胆转型。

2022 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公布,既提升了书法专业的学科地位,也带来了新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明确 " 美术与书法 " 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及专业方向的设置,推动书法教育从 " 学术学位单一发展 " 向 "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双轨并行 " 转变。同时,在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招生方法等方面展开系统性改革。高校需充分认识转型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坚持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确保转型工作落地见效。

愿景四:书法专业与中小学书法教育、社会书法教育实现一体化。

需推动各层级书法教育明确自身目标、加强衔接配合,形成 " 逐级过渡、正向梯度分布 " 的教育体系,既为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助力其高水平发展,也为提升大众书法审美水平、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贡献高校力量。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