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贝餐饮与罗永浩就预制菜争议不断,引爆网络。
9 月 13 日,罗永浩曾表示 "停战 ",并说自己要去忙正事了。
9 月 14 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道歉截图流出称" 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还称 " 以后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 "。
事件回顾
↓↓↓
9 月 10 日
罗永浩在微博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
称 " 几乎全是预制菜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回应争议时明确表态
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并宣布从 9 月 12 日起向所有消费者
开放全国 370 多家门店的后厨
9 月 12 日
西贝上架 " 罗永浩菜单 "
该菜单共包含 13 道菜
罗永浩最新发声称
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
西贝门店称:
停止后厨参观 " 罗永浩 " 套餐下架
9 月 14 日,有西贝门店称,其收到总部通知,不再向顾客开放后厨。当天下午,记者联系西贝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当天中午公司的确向全部门店下达了不再开放后厨的通知," 这是为了保证门店的正常运营和顾客的就餐体验。顾客如果有兴趣,可以通过门店的明档观看厨师做菜,只要不触碰菜品就可以。"
此外,西贝已通知部分门店,此前推出的西贝 " 罗永浩 " 套餐下架。
9 月 14 日晚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道歉:
9 月 14 日消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流出,贾国龙表示 " 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还称 " 以后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 "。
媒体纷纷发声
↓↓↓
新华社:
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记者来信:讨论预制菜时,我们在关心什么?
近期," 预制菜 " 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各方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当 " 锅气 " 成为评价菜肴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餐饮从业者们也应该思考," 预制菜 " 如何更好辅助行业发展,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
预制菜到底是什么
根据 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表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 预制 " 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在餐饮行业发展中也有着很长的历史,比如腌制、卤制等,都是对食材进行预加工,以备后续工艺烹饪或食用的方法。伴随着现代包装工艺的发展,预制菜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完全现场烹饪,预制菜有着显著优势。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卢星(化名)告诉记者,使用预制菜能够提高餐饮企业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快餐等消费场景,预制菜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性价比的消费需求。通过将各类较为耗时的工艺前置,使得餐厅能够在几分钟内复现口味。
预制菜安不安全、营养如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表示,新鲜食材的营养物质保留更为完整,也更符合人体所需。但这并不意味着预制菜就要 " 一棍打翻 ",只要生产、运输、保存、烹饪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预制菜就能够满足人体对于热量和营养的需求。
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目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使用预制菜十分常见。卢星说,这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许多商场门店对于明火使用、肉类处理都有限制,使用预制菜或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符合相关安全规定;二是一些凉菜配菜或需腌制的菜品辅料等,使用预制菜不仅节省成本,而且风味更足,能够显著加快上菜速度,提高翻台率,对于企业经营和消费者体验而言均有益处。
但为什么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
其一,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加热预制菜包以供外卖的新闻,这类加工点的卫生环境往往不佳,造成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 " 预制菜 " 就是 " 劣质菜 " 的印象。
其二,长期以来," 预制菜 " 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
其三,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 " 微波炉厨房 "。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通知中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也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
筑牢健康安心餐饮底线
讨论甚至争议背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预制菜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良性发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是行业需要深刻思考的话题。
近年来,多地采取诸多举措,助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湖南提出通过构建预制菜冷链物流体系、培育预制菜产业品牌、建设绿色优质原料基地等手段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也提出,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一批预制菜产业高地和产业集群。
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
一是加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业内人士建议加快研究国家标准,为预制菜生产、运输、处理等全流程提供参照。同时,鼓励相关企业进行创新,在保鲜、干燥等技术上持续突破,为行业发展赋能。
二是推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快推动预制菜告知制度建设,鼓励餐饮企业在用餐区域的显眼处对预制菜使用情况进行标注,有条件的企业也可通过网站、App 等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渠道,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三是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申诉渠道,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线。法律人士认为,对于欺骗消费者使用预制菜代替现炒等涉嫌侵权的行为,鼓励消费者留存购买凭证、食品样品等证据,积极维权。同时,对于查实侵权的企业,应依法督促其对广告、标语等做出调整,并给予相应处罚。
人民日报:
预制菜讨论,在交锋中抵达共识
连日来,预制菜话题 " 搅动 " 舆论场。此事引发全民关注,不仅在于它关乎日常餐饮,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关乎某家企业,还关乎行业健康发展。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与其站队,不如站 " 对 ":在 " 争锋 " 中凝聚共识,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如何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预制菜讨论中的 3 个如何,值得思考。
关于预制菜,信息需要更加透明,让消费者主动选择。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餐饮业发展,终究要服务于人。餐饮业发展,既要追求高效便捷,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这场讨论,要走向理性和建设性:以治理优化预制菜发展环境,推动企业行为规范与消费者的知情选择。赢取公众信赖,行业发展才能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