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刘宇宁携其作品与话题热度,频繁亮相于各类媒介平台。
年初,他以歌手之姿,先后登上北京、江苏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亮相央视春晚。
他主演的古偶剧《书卷一梦》《折腰》热度飙升,其线上直播与网友互动的独特模式,以及线下演唱会的接连举办,都使得刘宇宁这个名字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与官媒社交媒体之中。
他又何以能够跨界成长,并且发挥文化精神引领作用?
归结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大众文艺为他提供了时代的舞台,另一方面则是他在不断奋斗中,迈向了始终无法被定义的人生。
" 网红 " 出身论
谈到刘宇宁,就不得不谈到为新大众文艺提供空间的互联网。无需避讳的网红出身,是来时路,也是其破圈的基础。
2014 年,刘宇宁与吉他手阿卓、键盘手大飞组建了摩登兄弟乐队,开始在网络平台上直播唱歌,后来在丹东的文化商业街区直播。
早年间,网络直播乱象丛生,这练就了刘宇宁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强大的心理素质;出道后被诟病网红身份,网友与黑粉的吐槽,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他磨炼专业技能,在持续反思中,他收获了更多普通百姓的喜爱。
新大众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多元创作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与文化消费需求。
刘宇宁凭借在网络平台翻唱歌曲初露锋芒,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脚踏实地,从歌手到演员、从多栖艺人到耀眼明星,靠的是敏感的互联网思维和一以贯之的坚持。
根据最新资料,刘宇宁近年来在网络平台参与和主演的网络文艺作品超过 50 档,其中包括《终极笔记》《长歌行》《说英雄谁是英雄》《一念关山》《珠帘玉幕》《天行健》等多部网络剧,以及《我们的歌》《开始推理吧》《鲜厨 100》等系列 IP 的网络视听节目。
尽管初出茅庐时演技生涩,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初心如磐,善于思考,在不断尝试、修正的过程中完善自身。
贴近生活,兼具明星气质与烟火气息,是刘宇宁之独特魅力所在。他能够敏锐捕捉时代情绪,借由风趣幽默的网络直播,与网友即时互动,促成剧综人的深度联动。
区别于西方大众文化概念当中 " 大众 " 的被动性和消费性,刘宇宁具有草根性、强互动性、时代性的演艺之路拓宽了新大众文艺的外延。
" 偶像-明星 " 辩证法
若不刻意深究,偶像与明星在含义上似乎已相差无几。近些年,小年轻追的爱豆(Idol)实际上是从日韩二次元、男团女团的领域延伸过来的叫法。明星与追星文化,似乎更具古早味道,亦更富中式风格。
但其实,我们日用而不觉的词语在文化实践上还有很多不同。
偶像的核心是随着人设和 CP 关系而来的参与式陪伴,明星的本质是源于作品的整体价值崇拜。在 " 明星偶像化 "" 直播带货化 " 盛行的当下,刘宇宁选择了 " 偶像明星化 " 的进阶之路。
刘宇宁作为演艺偶像无可厚非,其外形足以令观众追捧。他主演的剧集多为古偶剧,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个人人设与剧中角色的重叠,强化了观众的代入感和粉丝黏性。
粉丝文化圈地自萌,早已非新鲜话题,依靠粉丝机制运作,成为众多养成系偶像发展的主流路径。
然而,刘宇宁在直播与线下互动中,更似将粉丝视为挚友,构建了一种平等而友爱的关系,而非依赖饭圈权力结构下的打榜、购周边为偶像 " 氪金 " 助力。
当网友遭遇困境时,他总能结合自身经历,以幽默化解难题。正如刘宇宁的歌曲《黑夜一束光》的歌名,他能作为照亮大众的一束光,这是粉丝文化积极之处。
刘宇宁在综艺与直播中展现出的高情商与智商,正是他实践出真知的人生智慧体现。他本可凭借网红身份,遵循偶像 - 粉丝模式在娱乐圈崭露头角,却偏偏选择了另一条路。
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这个早年吃尽生活之苦、不被人看好的年轻人。
在过去的这些年,刘宇宁共发行了 200 余首歌曲,其中包括多首 OST,使其成为 OST 领域的佼佼者,并通过持续的音乐创作,赢得了公众对其歌手身份的广泛认可。
从小就想当明星的他,用行动 " 逆天改命 "。
明星与偶像在文化生产逻辑、与粉丝关系、文化意义的侧重点等方面有所差别。刘宇宁清楚地意识到,若想走得更远,就必须冲破偶像身份的束缚。
在遭遇瓶颈时,需要深耕专业领域,进而发挥自身在社会实践方面的积累,再回归到接地气、充满活人感的媒介形象中。
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放大自身优势,弥补短板。
今天闪耀的明星,仍是时代追梦人。支撑他不断前行的,是孤注一掷的梦想与不懈的奋斗,是刻在少年心间那份朴素的良知。
刘宇宁之所以能够引发大众共鸣与心理投射,为粉丝群体提供亲密共生的拟态关系,归根结底,是早已不相信逆袭神话的年轻人,太需要一个具有经济上行气息、又符合当下性别观念的 " 大男主 ",来提供某种确定性,并在追星 / 膜拜价值-偶像 / 符号价值的辩证法中实现心外无物、本自具足。
" 美强惨 " 式的新英雄主义
刘宇宁出生在辽宁丹东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
他从小热爱唱歌,但因条件不允许,进入技校学习烹饪。
即便他的特长优点可以清晰描述,且是更容易被传播的记忆点,但他身上源自人(而非明星 / 偶像)的坚强与脆弱、温暖与悲凉等矛盾性,使他成为无法被定义的立体的人。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社交媒体上涌现出众多喜爱刘宇宁的自来水 " 散粉 ",他们并非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青少年群体,而是以中年人为主,这一现象颇显 " 反常 "。当然,并非要剥夺中年人追星的权利,他们所追寻的,以及为何如此热衷,背后的动因更令人好奇。
不论年龄、性别,对明星的崇拜与偶像的追捧,均是在不同社会语境下,个体间构建的深层情感纽带。这种深层关系的形成过程就是广义的、伴随着主体性生成的审美活动。
当个人的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的外在结构发生链接和共鸣,即表征为人民性与时代性耦合的社会情感结构。
尽管刘宇宁本人并未刻意塑造 " 美强惨 " 的形象,但其早年经历与从艺历程,却恰好契合了当下大众对 " 新英雄主义 " 的期待。
有着更多生活阅历的人们与刘宇宁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识:在个体意识觉醒与社会压力并存的当下,人们内心交织着复杂情感,既昭示着 " 努力就会成功 " 信念的回归,又掺杂着对传统英雄主义解构后的创伤情绪。
几年前,初涉娱乐圈的刘宇宁还算不上是全民熟知。如今,微博粉丝超过 2100 万,线上线下演艺事业齐飞,口碑与流量双赢。
《书卷一梦》的出品方柠萌影视 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凭借该剧的平台版权、海外热播以及 IP 衍生,较上一年度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 108.5%。
其参演的综艺《开始推理吧第三季》豆瓣评分从 6.6 涨至 8.5,并在群像综艺中施展更多真实性格和魅力。
刘宇宁直播时习惯说 " 咱家粉丝 "" 朋友们 ",不时以玩笑形式 " 吐槽 "" 怒怼 " 粉丝,在不迎合、不讨好的表层下,与大众建立彼此尊重、信任的良性深度连接。
但随着热度、知名度快速上升,一系列演艺事业之外的舆论纷争也相继出现。谣言与反黑、数据与资本,随着粉丝基数的扩大,新旧粉丝、不同属性及类别的差异愈发显著,这使得追星这一原本单纯的行为容易陷入饭圈的桎梏和流量的枷锁之中。
诚然,这可能是当今娱乐生态下的必修课,是成名的代价。娱乐圈的修罗场从来不只是专业能力的比拼,但也不能沦为流量至死的精神洼地。
正如 " 修长身型 "" 权威外表 "" 话题度高 "" 数据能打 " 是刘宇宁最不值得一提的优势表现,能够引发广大网友热衷的 " 权威 " 应该在于他 "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 的奋斗精神。
下一站,榜样
人是社会性动物,由各种符号编织而成。意义在于追寻意义的过程,它体现在个体与他者的互动实践之中。
若说追星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审美关系,粉圈实践是数字时代的一种个性化生活方式,那么,从明星-偶像到榜样,便是道德品行层面与大众双向奔赴的持续修行。
新大众文艺的视野下的刘宇宁,应继续秉持 " 温良厚积薄发 " 之态,践行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的坚守。
在内娱,刘宇宁的成名经历和心路历程可以称得上独一份。正因其来自人民大众,更能感受到人心的温度。他一直对粉丝朋友说,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并且在尊重个体差异、保持适度距离的相互支持中共同成长。
相对于热衷直播带货、代言傍身的消费型偶像,刘宇宁体现出更强的生产型特质。
他通过对美国流行杂志传记主体的量化分析发现,20 世纪 40 年代媒体报道重心从实业家、科学家转向影视明星,实现了社会价值的转向,即偶像话语由生产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
以此类推,当下中国文娱生态中的明星-偶像也体现出生产与消费的高度融合与消费主导。生产型偶像通过价值观的传递和榜样行为的展现,引发公众的崇拜,这种崇拜超越了单纯对外在颜值的爱慕投射,而是基于偶像的内在品质和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我们难以用一个词汇精准勾勒当下社会的繁复图景,描绘身处多元媒介文化中人的心灵境遇。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媒介化生存中明星-偶像所追求的符号价值,始终与其个人特质、时代精神紧密相连。
刘宇宁与其粉丝群体共同构筑了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的话语实践。在此过程中,刘宇宁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其音乐剧综等文本的细致解读、健康的粉丝文化生态,以及摒弃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话语立场,共同促使主导文化、审美现代性与大众趣味达成通约。
刘宇宁的演艺事业及其与大众、时代互动所形成的文化实践,作为一场生产过程,不仅蕴含使用价值、符号价值,更难得的是具备象征价值。
追寻他,成为青年人通往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的桥梁,旨在让更多对生活失去激情的人重启希望。
刘宇宁工作室曾把微博背景改成云养向日葵游戏,粉丝于是开启每日 " 养成 ",一步步见证小葵从发芽到向阳绽放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刘宇宁本人一路走来的写照。
与当下资源充裕的养成系偶像迥异,刘宇宁身上散发着古典式明星的传奇色彩与励志精神。除了专业性、社会性和性格的反差感,他身上的坚定信念、敢于担当、高强执行力和长期主义,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力量。
榜样是无声的引领。明星能以敬业之姿、正直之品,成为青年人学习的标杆;偶像亦可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营造清朗风气,激励每一个敢于追梦的人探寻自我、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希望刘宇宁能不忘初心、坚守定力;面对困难,在自省之余,勇往直前。下一站,以榜样为引领,继续过不被定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