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4小时前

《生万物》和《赴山海》,“剧本中心制” or “明星中心制”:长剧靠什么赢?

长剧市场又热闹了。长剧还能不能行?随着新剧上线,网友在肯定与怀疑间反复 " 横跳 "。

9 月 11 日晚间开播,《赴山海》的首日热度即猛冲到了 2025 年度全平台第一,长剧尤其是古装剧市场迎来久违的热闹。可流量能 " 打 "、粉丝够 " 顶 ",未必代表剧集品质过硬,剧情凌乱、滤镜失真、轻喜剧风格尴尬等负面评价随着该剧高企的讨论散落在各平台。

对于进度条尚不足三分之一的《赴山海》而言,它的续航能力与最终口碑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对 " 明星兜底基本盘 " 的长剧 " 迷信 ",是该彻底醒醒了。在观众审美趣味迭代、融媒重塑大众文娱消费习惯的今天,要重振长剧荣光,忽略剧本、拍摄、制作等全流程的匠心锻造,而单靠 " 押注 " 明星演员,显然已行不通。

值得一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 8 月发布了《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简称 " 广电 21 条 "),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引导行业从 " 明星中心制 " 转向 " 剧本中心制 "。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能否最终重启行业上行通道,钥匙其实握在从业者手中。

好剧本才是真顶流

《赴山海》主演成毅算不算顶流,数据会说话。剧集品质如何,观众心里自有一杆秤。该剧上线首日,网友 " 爱吐槽的栗小姐 " 就罗列出开篇的一连串错误。正片开始前,有段充当世界观介绍的画外音,短短 90 秒,有语义矛盾、逻辑不通、字幕错漏等近 10 处错误。

网友 " 梦过遥远 " 在跟评里发出了 " 灵魂之问 ":" 现在的剧都是一天定生死,第一天观众看不到靠谱的制作水平,马上撤退。第一集怎么敢糊弄观众的呢?"

左图为剧粉冲刺剧集热度的 " 攻略 ",右图为该剧部分热门短评

答案或得归咎行业积弊。一段时间," 大 IP+ 明星 " 被视作爆款公式,制作方趋之若鹜。迷信顶流、追捧顶流的风气下," 明星中心制 " 无形间成了行业最大痛点:前端的投资成本分配严重失衡;中期为了迎合明星档期和要求,创作过程常需削足适履;而作品问世后,又不时陷入 " 粉丝撕番 "" 黑粉大战 " 等网络乱象。尤其在古装剧市场," 大 IP+ 流量明星 " 更是路径依赖的重灾区。为了追逐流量、迎合明星的粉丝,制作方不惜魔改剧本,导致逻辑混乱、剧情悬浮,虽依然有 " 粉丝守护基本盘 " 的保底收益,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已不断消耗真观众对行业的信任度。以今夏古偶剧市场为例,往年的爆款 " 预备队 " 此番集体 " 扑街 ",由 " 流量生花 " 领衔的《献鱼》《与晋长安》《桃花映江山》等剧不仅收视惨淡,且评分无一及格。

一边是 " 明星中心制 " 靠不住,一边是 " 剧本中心制 " 这些年里频频突出重围。《觉醒年代》《人世间》《漫长的季节》《繁花》《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等全年龄段、全平台公认的爆款佳作,都能梳理出一条从扎实的 " 一剧之本 " 到精致后期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创作金线。

近期收官的《生万物》更有说服力。其主演杨幂的演艺路从某种角度来看,何尝不是 " 明星中心 " 向 " 剧作中心 " 转移的过程。她主演的 " 小时代 " 系列被称为 " 粉丝电影 " 的开端,她领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 " 大 IP+ 大明星 " 剧作公式的早期代表之一。但近几年,无论是《狐妖小红娘 · 月红篇》开播后热度一天不如一天,还是《爱的二八定律》等时装剧开播即陷口碑泥潭," 堆砌明星 "" 流量码盘 "" 颜值先行 " 等所谓市场规律被一一击破。

直到《生万物》播出,究竟是 " 演员扛剧 ",还是 " 剧本扛剧 "" 制作扛剧 " 的争论,有了最新例证。如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所言,打破近三年 CCTV-8 收视纪录的《生万物》带来了三重启示:" 母本是根本,小说原著是一部乡土中国历史变迁的史诗;转化重在化,这次改编得其神、悟其意、成其形;贴心才会心,剧集很好地呼应了新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心境、审美期待 ",究其根本,立得住的剧本才是真顶流。

明星可行,但真演员可贵

无可否认,当短剧凭媒介优势征服大众,长剧创作者的 " 流量焦虑 " 是现实存在的。相比短剧 App 月活用户过 2 亿、用户日均观看时长超 1.5 小时,没有 " 黄金三秒 " 高概念开局,没有 " 一分钟 N 个反转 " 的强情节,怎样在 " 注意力争夺战 " 中被看见,成了摆在长剧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题。

北京大学副研究员、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坦言," 大 IP+ 明星 " 的公式需要长期眼光、辩证思维来看待。" 让流量明星参与年代剧等,可以利大于弊。因为他们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我们的父辈生活、先辈奋斗。" 明星对于一部好剧,依然是个可行的选项,关键在于 " 明星 " 是否做到了 " 真演员 "。

复盘《生万物》的创作过程,杨幂有两次 " 求真 " 的特殊经历。开机前,导演刘家成对这位微博粉丝过亿的明星提了个要求:去农村体验生活。剧组帮忙联系到山东临沂莒南的一个村,因为那里是原著作者赵德发的老家,最接近故事里的根。那段时间,演员拜村里的大姐为 " 师傅 ",每天学生活技能,烧柴生火、大锅做饭、烙煎饼、纳鞋底、缝衣服、剪窗花,也学各种农活的基本功,包括如何准备牛饲料、学会用农具等,连邻居大姐也常来找她 " 拉呱 "。正是在农村生活的日夜、听大姐们讲述的点滴,让她得以真切触摸到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沉浸式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执。

第二次求真,在乎全剧组特别的 " 停机待拍 "。刘家成回忆,《生万物》4 月在山东开机,8 月停机,全体解散,直到 11 月再集合,到东北拍雪景,因为制片方相信," 真实的大雪质感,非置景、特效能比拟 "。就是这样,演员带着生活的温度、泥土的芬芳进组,全剧组为 " 好内容 " 相向而行," 演员杨幂 " 的表现连同剧集一起得到观众认可。

同样,《繁花》里的唐嫣、《追风者》中的王一博、《风吹半夏》里的赵丽颖,甚至再早些《叛逆者》之于朱一龙等,无不证明,回归 " 内容为王 " 的创作正轨,明星可行,真演员可贵。

在吕帆看来,现在所提倡的剧本中心制 ,并非否定导演和演员的价值," 其核心就是让创作回归‘内容为王’,重建创作生态的平衡 ",而非一些剧组简单粗暴地执行 " 谁红听谁的 "" 谁咖位大谁说了算 "。当长剧重新把精力聚焦于 " 好好讲故事 " 的良性循环,当创作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为 " 好内容 " 构筑合力," 在长剧和短剧的竞合关系之中,长剧依然可以凭优质内容赢得观众 "。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