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手中的废玻璃、旧衣物、部分低值塑料瓶等常被废品回收站拒收,智能回收工厂因原材料短缺陷入困境,每年全国有 7000 万吨低价值可回收物被迫走向焚烧填埋场。当前," 低值可回收物无人问津 " 已成为垃圾治理领域的一道突出难题,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再生资源,也加剧了环境处置压力。
深究这一现象,本质上是低值可回收物的经济价值倒挂——处理成本远高于回收收益,让企业与居民两端都失去了参与动力。对企业和个体回收户来说,废玻璃、部分低值塑料、旧衣物等品类,不仅回收量分散,后续的运输、分拣、初加工成本也远高于最终的再生利用收益,有时甚至要 " 收一吨倒贴 200 元 "。个体回收户以 " 赚差价 " 为核心收入来源,对收益波动最敏感,自然会主动放弃这类回收业务;而大型回收企业若失去外部政策补贴或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同样难以承受持续亏损,最终也会退出低值品类回收领域。对居民而言,辛苦分拣半天的低值可回收物,要么无人接收,要么兑换的收益不足几元,分拣积极性难免受挫。如此一来,大量低值可回收物混入其他生活垃圾,最终被焚烧或填埋,垃圾处置流程陷入 " 分类无用—放弃分类—资源浪费 " 的死结。
针对这一困境,国内外已探索出一套多维度解决方案:不再用单一经济标准衡量回收价值,而是通过 " 市场激励机制 " 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借助 " 公众教育引导 " 推动居民主动配合。北京推行的 " 一袋式 " 常态化上门回收服务,居民将分好类的可回收物打包放在家门口,回收员上门取件后,直接以积分形式反馈,居民可凭积分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既降低了居民分拣投放的时间成本,也保障了回收的稳定性;杭州则将 " 积分兑换 " 与 " 自主投放 " 深度融合,在社区布设 24 小时智能回收箱,居民随时可投放可回收物,扫码即可实时获取积分;对回收企业而言,通过智能设备实现规模化、精准化回收,有效降低了分拣和运输成本,从而在再生资源利用体系中找到了可持续盈利模式。在国外,意大利列蒂市则从源头入手,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儿童戏剧、校园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培养公众的回收意识,尤其注重让年轻一代从小建立 " 垃圾即资源 " 的认知,从思想根源破解 " 不愿分、不会分 " 的问题。
说到底,废品回收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环境账、社会账与长远发展账。那些被 " 嫌弃 " 的低值可回收物,并非无用的 " 垃圾 ",而是亟待挖掘的宝贵 " 城市矿产 ":一吨废玻璃可节省 1.2 吨石英砂、0.5 吨纯碱,减少约 300 公斤二氧化碳排放;一吨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可减少 1.6 吨纺织品垃圾填埋量——这些数据背后,是显著的生态效益与资源节约价值。只要政策锚定方向、市场找对路径、公众提升意识,就能让这些 " 沉睡的资源 "" 动 " 起来。唯有将政策引导的 " 推动力 "、市场激励的 " 内生力 " 与公众教育的 " 凝聚力 " 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打破 " 回收死循环 ",让 " 城市矿产 " 充分释放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为垃圾治理体系注入长久活力,助力实现 " 无废城市 " 建设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