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岁之前,陈先生对父亲最深的记忆,是儿时父亲从城里回家带来的稀罕零食,是整个童年的期待。
三十六岁之后,医院无菌仓内,一袋印有父亲名字的淡红色血袋成为更深刻的存在。
那年,陈先生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父亲用一袋血把他从生死线上拽了回来。
如今,闯过重重 " 难关 ",陈先生感慨道:" 这一路走来,我的底气 40% 来自医院,50% 来自家人,10% 源于自己。"
2022 年的清明节,成为陈先生的人生分水岭。
和往年一样,他回到老家上坟扫墓。但这次却感觉 " 干不动活,铁锹都举不起来,整个人软得不行。" 一旁的亲戚察觉异常,劝他尽快去检查。血常规结果一出,医生就让他赶紧转往上级血液专科。
临汾的医院出具的诊断书上,"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几字打破了这个小家庭原有的平静。
陈先生原本在县城经营一家餐饮店,妻子在当地企业工作,大儿子刚上初中、小儿子读着小学,父母退休后偶尔帮衬——生活虽谈不上富贵,却也过得安稳。餐饮业的辛劳不言而明,三年间陈先生从早到晚,几乎没怎么休息。" 谁不想趁着年轻,多干点,为孩子铺路。" 陈先生笑着说。
短暂的慌乱之后,陈先生一家很快冷静下来。" 既然发生了,就全力找医院去治。" 他们决定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求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在于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匹配的供者。以往,供者仅限于 HLA 全相合的兄弟姐妹,限制极大。而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团队 " 北京方案 " 的推出,半相合移植技术日趋成熟,如今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亦可作为供者。从此,造血干细胞移植真正迈入了 " 人人都有供者 " 的新时代。
陈先生心情复杂:" 父亲已经六十岁了,身体能不能扛得住?我真的不忍心再让他受罪。"
后来陈父为照顾家庭,调回县化肥厂。下岗后,他靠电工手艺扛起生计。" 我爸虽然话不多,但对下一代的付出,总是尽他所能。" 这份父爱早已深植在陈先生的心中。
经全面评估,北大人民医院确认父亲身体状况符合移植条件,甚至比旁系亲属更理想。" 从我们血研所的单倍型供者回顾资料来看,父亲其实是一个相对优选的供者类型。" 张圆圆教授表示。
移植前一周,父亲住在医院附近的出租屋,每天前往医院打动员针,以促进造血干细胞释放。" 肯定腰酸,肯定难受。心疼老爹,不想让用。" 陈先生看在眼里,心疼不已。
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份复杂心绪,陈先生的身体就迎来了移植仓内 " 预处理 " 的考验——通过大剂量放化疗,彻底清除体内病变的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为即将植入的健康造血干细胞 " 腾出空间 "。
高烧、呕吐、剧烈腹泻与全身关节疼痛侵袭得毫不留情。" 整个人像被彻底打垮了,膝盖不知道往哪放,脑袋烧得一片模糊。" 他回忆道,进仓前曾有病友开玩笑提醒他 " 别相信仓里的任何一个屁 "。果然,化疗开始不久,他便遭遇急性腹泻。" 幸亏当时值班的是男护士,不然脸真丢大了。"
直到 2022 年 8 月 22 日,无菌仓内,护士把一袋淡红色的液体挂上了陈先生身旁的输液架——那是供者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透明袋子上,清晰地印着父亲的名字。
" 看到那么一小袋子,上面是我爸的名字,我就知道我能活了,种子嘛。" 完成回输的当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回输父亲的造血干细胞,期待以后的每一天。
陈先生至今记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辉教授那个生动的比喻:" 我们医生就像农民,要帮你把地刨开,把种子种下去,不仅要让它发芽,更要守护它成长。"
这颗 " 种子 " 正是回输的造血干细胞。威胁种子成长的挑战则发生在移植回输之后——复发、排异和感染。
早在进仓前,陈先生就听说出仓后也需警惕,各种感染才是真正的考验。在各种感染中,巨细胞病毒(CMV)尤为棘手。张晓辉教授解释道:" 我国约九成健康人群曾感染 CMV,通常病毒处于潜伏状态。但移植患者免疫系统脆弱,病毒易被重新激活。" 一旦失控,CMV 可侵袭肺、胃肠道、视网膜等重要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 CMV,陈先生 " 预防大于治疗 " 的态度也十分明确:" 既然可以预防,谁也不想二次受罪。"
2022 年 9 月,陈先生顺利出院。如今三年过去,他在山西老家过着平静充实的生活:每天清晨为家人做早餐、送孩子上学、料理家务、辅导功课。" 孩子还小,既然活过来了,就得继续往前走。" 他笑着说。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单镜宇
审 校丨孟夏
来 源丨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