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乐居财经 1小时前

杨磊组了个朋友圈,只给哈啰 Robotaxi 留了两年时间

文 / 瑞财经 曾树佳

在 2025 Inclusion · 外滩大会上,哈啰首款前装量产 Robotaxi 车型 "HR1" ( Hello Robot1 ) 高调亮相,展示着自身的规模化、商业化落地进程。

按照哈啰的战略规划,其目标是两年内实现 Robotaxi 业务规模化。

具体为,2026 年实现前装量产车型 SOP(标准作业程序),覆盖超过 10 个城市,并实现国际首城落地,车队规模达到万辆级别;2027 年部署超 5 万辆 Robotaxi 车型。

为了推进规模化目标,哈啰在论坛现场,组了个合作矩阵,与启辰汽车,阿里云、地平线、禾赛等产业链核心伙伴达成战略合作,覆盖整车制造、云计算、芯片算力、传感器与解决方案等多个关键环节。

此前的 6 月 23 日,由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三方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出资 30 亿,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 造父科技 ")。

造父科技专注于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那时候,哈啰此举被解读为宣告正式进军 Robotaxi 赛道。

如今才过了 80 天,Hello Robot1 便带着哈啰的蓝图亮相,可谓迅速。

哈啰 Robotaxi 业务首席科学家 Yolanda 曾披露," 希望三年内实现商业化,逐渐发展海外业务,并加速 UE 打平。"

由此,哈啰 Robotaxi" 两年规模化,三年商业化 " 的总体计划,已然展现了出来。

眼下,哈啰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出行服务及新兴本地服务。

众所周知,它是以共享单车业务起家的,后来延伸至哈啰顺风车、哈啰打车,以及与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合资建立的小哈换电、Robotaxi 业务。

截至目前,哈啰累计拥有注册用户超 8 亿。

尽管哈啰当前财务情况并未公开,但它快速跨界,或许是想改变现状。

眼下,两轮出行市场增速已明显放缓,而四轮出行如顺风车、聚合打车等的延伸,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发展 Robotaxi 有助于哈啰突破现有业务的天花板,切入一个规模更大、更具想象空间的增量市场。

不过,这条赛道,也已挤满了竞争对手。

在国内,Robotaxi 的主要参与者,主要包括传统车企、科技公司及出行平台三类主体。

车企有特斯拉 Robotaxi,广汽如祺出行等,科技公司有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出行平台中,则有滴滴自动驾驶团队。

2021 年,哈啰酝酿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计划融资 10 亿美元。从彼时其披露的财务数据看,2018 年至 2020 年,哈啰净亏损分别为 22.08 亿元、15.05 亿元、11.34 亿元,其并未解决盈利问题。

今年 3 月,永安行原实控人孙继胜及其一致行动人,向哈啰创始人兼 CEO 杨磊转让 19.67% 股份,交易对价约 6.7 亿元。

同时,杨磊通过上海哈茂,以 11.7 元 / 股的价格参与定增,拟认购不超过 7181.94 万股,金额上限 8.4 亿元。

综上,杨磊及上海哈茂用了近 15.1 亿元的现金对价,持有永安行 38.06% 股权,取得了后者的控制权。

哈啰入主永安行,被外界解读为 " 借壳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杨磊或许想借助永安行这个上市平台,将哈啰推上资本市场,弥补此前在大洋彼岸上市落空的缺憾。

今年上半年,其预计归母净利润为 -6,200 万元到 -8,000 万元,预计归母扣非净利润为 -6,300 万元到 -8,100 万元。

与之相比,去年同期,永安行利润总额为 -152.04 万元,归母净利润为 -780.24 万元,归母扣非净利润为 -3,027.01 万元。

换言之,它的亏损同比扩大了。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