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更细节的角度看,最近一段时间,一方面是老牌在津央企频频交上优秀答卷,呈现了十足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则是央企在津新设子公司,体现出对城市未来的看好。
40 亿美元大单 花落在津央企
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的波斯湾地区,作为全球能源战略要地,历来是相关企业的必争之地,一举一动都能吸引眼球。
9 月 1 日,驻津央企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一条消息," 成功中标卡塔尔 BH 项目两个标段,中标金额约 40 亿美元,刷新了中国企业在中东区域承揽海洋油气工程项目合同金额纪录 "。
资料显示,卡塔尔此次拿出来招标的工程共包含新建、水下、改造和弃置 4 个标段,海油工程中标了其中两个标段。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多个结构物的新建、多条海底管缆的铺设以及部分已建设施的改造工作。
斩获 40 亿美元超级大单,让这家在津央企的知名度、影响力再次得到提升。作为中海油旗下重要企业,海油工程总部位于滨海新区,已经有了 25 年历史,是国内唯一集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设计、采购、建造和海上安装、调试、维修以及液化天然气、海上风电、炼化工程等为一体的大型工程总承包公司,也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洋油气工程总承包商之一。此次中标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国际海洋油气工程建设能力实现新的突破。
就在海油工程在海外斩获大单的同时,位于津南区的在津央企中铁十八局集团,参建的包银高铁包惠段全线拉通试验顺利完成。该局承建的包银高铁 7 标正线全长 57 公里,其中,磴口黄河特大桥全长 5145.91 米,跨越黄河主河道、包兰铁路、110 国道和京藏高速,是国内首次采用超大型移动模架与钢箱梁组合式新技术建设的高铁特大桥,被列为全线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同样是在刚刚过去的 8 月,中交天航局设计研发的亚洲最大超大型自航耙吸式挖泥船 " 通浚 " 轮也正式下水。它载泥量巨大,达到近 4 万立方米的舱容,一船吹填量就能将一个标准足球场抬高 5 米,被网友们称为 " 造岛神器 "。该船成功填补我国 3.5 万立方米以上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船空白,更以系列创新技术突破,推动中国疏浚装备跻身世界旗舰行列。
前几年广为人知的被称为国之重器的 " 天鲸号 " 其实也是中交天航局的作品。
落户多家公司 覆盖多个领域
央企在津布局也正呈现出加速趋势,过去的一段时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首先就是 8 月 14 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天津电力有限公司筹备组选聘公告》,表示要在天津组建全资二级单位国家电投集团天津电力有限公司。新公司将全面统筹天津区域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投资和运营,肩负国家电投集团在津区域统筹协调与发展的使命。目前,已面向系统内公开选聘相关岗位人员,涉及部门包括董事会办公室、新兴产业部、市场营销部、电力交易中心等。
这就意味着,伴随着选聘的逐渐完成,又一家央企二级单位在天津呼之欲出。从行业规模上来说,国家电投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最新的国资委名录中排名第 20,世界 500 强排名第 265。
在发展如火如荼的新能源领域,央企也在天津布局,这一次不是某个公司的单打独斗,而是央企之间的合力抱团。
这就是 7 月份正式落户滨海高新区天开华苑园的中汽新能,该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央企专业化整合的重点项目,由中国一汽、中国兵器装备、东风汽车与中国诚通四家央企联手打造,旨在打造央企一流电池产业平台加速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力、研发力与话语权,也成为央企与天津携手,布局新能源的重点。
天津的优势产业信创领域也迎来了央企的新动作,前不久,中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中国电信集团两家央企携手组建,并分别持股 60% 与 40%。这也是国内首个由央企主导的实体化信创促进平台。作为国内信创产业布局最完整、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天津目前已集聚超 1200 家信创产业相关企业,中资信创的成功落地让这一产业在津发展如虎添翼。
此外,去年 10 月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作为天津第一家总部央企,今年在二级公司设置上连续放大招,中国资环设备资产有限责任公司、塑料再生有限公司、电池有限公司、机动车有限公司和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5 家公司落子天津,涵盖设备资产管理、塑料再生利用、动力电池回收、机动车循环经济及绿色科技研发等领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战略执行力。
央企为何频频入津?这既是与城市产业定位互相匹配的结果,也与从夏季达沃斯到上合组织峰会,天津一次次交上优秀答卷紧密相连。央企入津,这种双向赋能、互利共赢的消息,相信未来会更多。
(津云新闻记者 彭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