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一次亏,日产似乎懂得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
尚未走出合并阴影的日产再度迎来自己的至暗时刻。
6 月 30 日,有外国媒体报道称,日产汽车一份内部电子邮件显示,目前日产汽车要求供应商接受延迟付款。
原本 6 月的付款账期被推迟到了 8 月中旬,甚至有些付款将推迟到 9 月。但日产汽车也给供应商提供了两种选择,包括按时付款和选择延迟付款并获得利息。这样的方式也有些类似于国内的汇票。
就日产的经营状态来看,即使现金流没有糟糕到断裂,但也已经是开始为未来做准备了。
报告中还强调,日产汽车部门自由现金流为负 120 亿元人民币。
这是日产有记录以来的第三大亏损,相当于在每天日产要亏损 8900 万元人民币。要知道,这样的亏损发生在一家全球年销量达 300 万之巨的车企身上。
如今的日产已经到了要考虑出售总部大楼来维持生计的地步。位于横滨的总部大楼正在待价而沽,预计能够带来 50 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在卖出总部大楼后,日产准备向买方支付租金,继续在原址办公。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了。
至暗时刻
10 天前,正是在这座总部大楼里,日产举行了 2024 财年的年度股东大会。1071 人出席的会场人声鼎沸,宛如菜市场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是日产新任首席执行官伊万 · 埃斯皮诺萨自 4 月取代内田诚上任以来的首次亮相。作为在日产任职超过 20 年的资深高管,埃斯皮诺萨几乎很少面对这样的局面。
显然,这也是来自日本精英阶层的一次下马威。
在此之前,刚刚上任不久的伊万 · 埃斯皮诺萨便在日产汽车内部发起了一项名为 "Re:Nissan" 的计划,寓意复苏。
如此大幅削减成本的计划,与当年戈恩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出一辙。
1999 年,戈恩通过裁员 2.1 万人和关闭 5 家工厂,并且废除了体系内的员工终身聘用制,最终实现扭亏,但如今的裁员规模与产能压缩幅度均翻倍,可见日产形势之严峻。
不知道这一回的开源节流能否再次拯救日产。
更有消息称,即使出售部分三菱汽车的股份,日产的现金流也仅能支撑 12-14 个月。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美元兑日元汇率再一次来到了历史高点。日产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4 月外资净买入日本股票和长期债券的金额高达 8.21 万亿日元(约 566 亿美元),创下自 1996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单月流入纪录。
美元强势可能使得美国投资者在购买日本资产时获得更大的购买力。这可能包括股票、房地产和其他投资形式。当国外资本在日本市场购买资产时,他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资产。
只不过这回的主角换成了本田。
重启合并?
日产与本田合并事宜在破裂一百天后,近期又有了重启的可能。吃过一次亏,日产似乎懂得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
半个月前,在东京本田总部股东大会上,社长三部敏宏宣布的一则消息引发全球汽车行业震动——本田与日产正式重启合作磋商。
对此,日产目前还未做出明确回应。
然而这场 " 日系联盟 " 仅维持两个月便宣告破产。一方面本田要求将日产纳为子公司,另一方面日产则坚持对等合并,双方在控制权与战略路线上难解难分,谁也不愿意让步。
没想到,短短四个月后,双方便有了重启的可能。精挑细选的伊万 · 埃斯皮诺萨或许就是这一计划的具体执行者。
毕竟不是日本本土高管,作为外部董事伊万 · 埃斯皮诺萨对于日产与本田的合并没有历史包袱和民族情绪。
据了解,双方目前的合作包括 2028 年后,本田向日产供应其与 LG 在北美生产的车载电池,一级在软件领域,双方将进行联合研发,避免重复投入,提高研发效率,加速技术迭代,从而在智能化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无论是合作和合并都远远小于内部的斗争,特别是在日本这片狭小的土地上。
4 月份刚刚上任的伊万 · 埃斯皮诺萨就是由外部董事提名上任的。
由股东在现场强势表示," 董事会试图将责任推给一线员工,通过裁员来挽回损失,而自己却稳坐高位。" 矛头直指拿到高额离任报酬的内田诚。" 董事会自身也应被调整,否则将失去股东和员工的信任。"
目前日产的现状是,希望能和本田在一起抱团取暖,但是又不想失去对于企业的控制权。在一系列权衡之下,找来了伊万 · 埃斯皮诺萨试图用当年戈恩的手段让日产回暖,在谈判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这与其全球市场特别是中国和北美市场的尴尬表现如出一辙。
2024 年,日产在华销量 69.7 万辆,同比下滑 12.2%,较 2018 年峰值相比腰斩;2025 年一季度,日产在华销量为 12.1 万辆,同比下跌 29.5%。
日产在华产能已经从 150 万辆削减至 100 万辆,若新能源车型未能打开市场,闲置风险将加剧。
全新上市的日产 N7 车型搭载华为高阶智驾系统,并计划接入鸿蒙生态,甚至在宁德时代日产还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生产线,试图全面拥抱中国供应链。
看起来事情在往好处发展,但美国突如其来的关税压迫,让日产陷入了两难的处境。美国《重建美好未来法案》要求 2027 年电池关键矿物 80% 来自北美,否则取消 7500 美元补贴,并对中国锂电池加征 25% 关税。
日产选择美国规则将使电池成本上升 30%,丧失价格竞争力;坚持中国供应链则面临北美市场的全面亏损。也算是现代版的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对于日产来说,选择早晚是要做的。
在合并的选择中,要么放弃幻想,像当年一样委身雷诺卧薪尝胆;要么无奈硬扛,最后走向被收购的境地。而在未来只会愈演愈烈的中美博弈中,全面拥抱中国供应链或许才是最好的出路。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