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小时前

慢一步则步步皆输:吉利为何必须私有化极氪?

文 | 陆玖商业评论

5 月 7 日,汽车圈被一记 " 闷雷 " 惊醒——吉利汽车突然宣布将以每股 25.66 美元的价格私有化极氪品牌,计划收购剩余 34.3% 股份实现完全合并。距离极氪以 " 史上最快 IPO 造车新势力 " 光环登陆纽交所,才刚刚过去一年时间。

一场涉及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操作,事前竟未透出半点风声,保密程度极高。为了深入了解吉利做出这一决定的背后逻辑,陆玖商业评论联系了一位在吉利总部任职的朋友,获得了一些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角度。

这三个 " 局 ",必须破

在吉利决定私有化极氪之前,虽说没有什么明显征兆,但已经出现三个重要信号,预示着吉利必须果断采取行动。

1、管理层有紧迫感:极氪必须拿回自主权

吉利汽车要发力新能源,极氪无疑是关键棋子。但因为是上市公司,极氪疲于应对信息披露规则、短期财报压力。比如,当竞争对手(比亚迪)宣布推出第二代刀片电池时,极氪却因财报静默期的限制,无法及时回应外界的关切。而且,在定价策略、技术路线等关键决策上,上市公司的条条框框也使极氪束手束脚。比如,极氪需要对旗下部分产品进行调价,但考虑股东利益、资本市场反应(看重产品毛利率),总会犹豫不决。

此外,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面临很多隐形压力,保留这一身份,吉利和极氪都可能面临突如其来的风险。

那位在吉利集团总部任职的朋友提醒陆玖商业评论:" 极氪私有化退市后,除了自由度相对更强,能够更好配合吉利控股做好内部整合,也能更好应对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护航吉利品牌出海,更重要是,可以摆脱资本市场的短期业绩压力,集中资源布局新能源赛道。未来一段时期,极氪需要不受股价波动的干扰,关起门来练好内功。"

2、资本市场 " 不识好歹 ":母公司市值远不及比亚迪,子公司市值远不及蔚来

2025 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突破 100 万辆大关,吉利汽车累计销量也超过 70 万辆,差距不算特别大。但比亚迪已经破了万亿市值,吉利控股的市值表现不佳,不足 2000 亿港元。

极氪再跟蔚来一比,更气人了。2024 年,极氪品牌累计交付了 22.21 万辆新车,加上领克品牌(已被并入极氪科技集团),已经超过 50 万辆。同年,蔚来汽车的交付量是 22.19 万辆,远远不及极氪。尤其是品牌毛利率,蔚来不足 10%,极氪则维持在 15%-18% 之间。可是,在宣布私有化之前,极氪的市值却仅有蔚来的 65%。

是什么造成这个局面?偏见。2024 年,吉利汽车卖掉的汽车中燃油车还是占比过半,拖累了极氪估值。但相比蔚来,极氪的优势是扎实且压倒性的。

极氪能跟吉利共享很多资源,比如全球供应链,极氪与沃尔沃联合采购芯片;比如制造体系,宁波杭州湾的吉利工厂产能利用率 95% 以上;还有渠道网络,吉利拥有 4S 店近 300 家,品牌经销商近 500 家。这些优势,蔚来怎么比?资本市场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3、赛道变了,别再 " 兄弟互搏 " 了

2024 年 9 月 1 日,集团管理层都去了吉利当年的第一座工厂——台州临海基地学习,并发布《台州宣言》,点明 " 聚焦、整合、协同、稳健、人才 " 五大战略,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 " 一个吉利 "。

随后,大刀阔斧的品牌整合开始了。吉利几何、翼真(LEVC)和雷达直接并入吉利银河,领克并入极氪。

多年以前,吉利汽车为了能向汽车界的各位前辈学到真本事,创立(维护)了一些独立品牌,使之没有历史包袱,更好对标各位前辈。这些年来,吉利已经从沃尔沃得到安全基因,从魅族收获智能体验,从雷诺学到全球布局、渠道整合能力,从戴姆勒集团学到经营豪华车品牌的经验。

时至今日,吉利汽车已经是身怀各路绝技,但汽车赛道变了,汽车越来越像一种电子产品,新能源车渐渐成了主流。吉利集团多年形成的众多品牌、车系,造成了显而易见的资源浪费。除了办公设施、研发设计团队、营销资源出现很多重叠,更重要是,出现了 " 兄弟互搏 " 问题——使用同一套供应商的多个品牌,养了几套团队、造了同一细分赛道的几款竞品。

品牌收拢,降本增效的效果立竿见影。比如,整合极氪、领克以后,2025 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同比降低超 20%,无形的管理成本更大幅减少。极氪作为全资子公司并入吉利后,技术、供应链及研发资源更能深度整合,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资源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多品牌间的 " 兄弟互搏 " 问题也迎刃而解,可以放开手脚发力新能源技术突破。

股价大涨!极氪私有化,吉利会调整方案吗?

看懂了吉利必须破掉的这三个 " 局 ",我们就能更好理解私有化极氪的这一步棋,以及在具体操作层面的一些考虑。

除了人工智能和芯片产业,汽车产业正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科技进步的关键领域。近些年来,美国已经出台了诸如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通胀法案、关税法案以及数据隐私和保护法案等等,极大增加了中国车企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合规成本。更何况,为了达到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披露要求和监管标准,极氪每年还需要支付千万美元用于审计、投资者关系等环节。

2015 年,就有过一波中概股的私有化浪潮,那时,在纽交所上市的很多中概股,因为疲于应对多重审计的压力以及潜在的政策风险,选择私有化退市并回国转战 A 股或港股,其中就包括奇虎 360、分众传媒等。

2025 年 5 月 7 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 将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这很可能是新一波中概股私有化浪潮的起点。

吉利集团公关部门的一位朋友表示:" 对极氪进行私有化收购,可以说是大股东(吉利)审时度势之后的顺势而为。作为持有极氪 65.7% 股份的大股东,吉利控股完全有能力推动这一计划的顺利完成。目前最重要的,是给极氪车主、给极氪中小股东一个好的回报。让车主和中小股东感到满意,为吉利集团积累长期的口碑和信任度。"

对极氪车主,吉利集团可能会进一步整合线下门店资源,在智驾系统升级、充电网络布局、用户社群服务等多个方面给出诚意。对中小股东,吉利集团已经给出 " 现金兑付 "(每股 2.566 美元或每股 ADS 25.66 美元)和 " 换股为吉利汽车股票 "(每股极氪普通股可兑换 1.23 股吉利普通股、每股 ADR 可兑换 12.3 股)两种补偿方式。

外界看到,私有化公告后极氪股价大涨,显示中小股东希望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出让股份。对此,有金融界人士表示:" 吉利汽车可能会权衡收购价格(向极氪提交的非约束性报价函不具约束力),也可能由极氪成立独立董事委员会,聘请第三方机构(如投行)评估公允性,吉利再据此调整方案以回应中小股东的期待。"

整合极氪背后的大动作

极氪的私有化进程,确实需要吉利付出一些代价,但吉利集团整合品牌、科技资产的决心十分坚定。有人认为,这背后藏着更重要的大动作——第一步极氪与领克合并,第二步私有化极氪,第三步是成立吉利新能源汽车集团。但这些都是形式,重点是要在新能源赛道上重构科技护城河,关于这一点,吉利集团内部已经有了危机感。

2024 年财报沟通会上,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曾表示:" 不管是新能源还是燃油车,吉利始终认为未来的动力形式是多元化的。燃油车是汽车工业百年来技术积累的体现,海外燃油车市场比重依然较大,燃油车发展是吉利的优势,吉利有能力做好燃油车。" 吉利多位高管也直言,会持续投入相关研发,并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功能搭载于燃油车型。

吉利没有像比亚迪那样 All in 新能源汽车,似乎是有道理的。GlobalData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一共卖了 8900 万辆汽车,相对 2017 年历史峰值 9566 万辆销量来说,这明显是一个存量市场(甚至是缩量市场)。更重要是,8900 万辆中只有 2200 万辆是新能源车,而且过去一年欧盟国家换车车主的平均年龄是 55 岁,选车观念更偏向传统燃油车型。

可是,今年以来,比亚迪在三电领域秀了一波肌肉(带来了 580kW 的超级电驱,多项全球量产第一的兆瓦闪充,5 分钟就能充 400km,充电和加油一样快),接着,宁德时代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最高充电功率 1300kW 的同时,还能兼顾 800km 的纯电续航)。新能源赛道上的竞争对手们如此强悍,燃油车未来还有活路吗?

2025 年,极氪科技集团的销量目标是 74 万辆,但目前仅完成年销量的 23.28%,其中极氪品牌年度目标完成度为 17.19%,不及领克的 28.31%。吉利再不采取行动,极氪怕是追不上了,慢一步则步步皆输。

极氪的核心技术护城河,主要是依托吉利 CMA 架构(一种支持多种车型高效研发的模块化汽车平台),极氪 001 受益于吉利智能驾驶技术," 千里浩瀚 " 智驾系统顶级的 H9 方案采用双英伟达 ThorU 芯片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星睿智算中心 2.0 算力全球第二,无图城市 NOA 技术(一种无需高精地图即可实现城市内自动导航的智驾辅助)领先行业。这些都给极氪品牌带来了明显的毛利率优势,2024 年极氪整车销售毛利率达 15.6%,Q4 提升至 17.3%。

极氪(甚至吉利)拥有特别棒的智能化技术,但三电技术(电池、电机和电控)还不是那么顶尖。吉利集团整合科技资产最难也最重要的,是产业链零部件公司合并。其中,(与吉利合资、极氪控股的)威睿电动主要瞄准三电技术,自研了极氪车型搭载的金砖电池。

吉利集团要应对(比亚迪等)迫在眉睫的竞争压力,就需要发力三电技术,但相关科技资产却掌握在极氪手里,2024 年威睿电动贡献了极氪约 22.12% 营收。吉利集团要整合威睿电动,必然对极氪业绩和市值产生重大影响,引发监管要求。所以,整合极氪,仅仅是吉利集团重构科技版图的一个步骤,远不是终点。

新的战局正在拉开序幕,吉利补齐了三电技术短板,将形成从智能驾驶到核心硬件的全栈竞争力。但时间紧迫,转型必须提速,因为关乎生存。这还只是吉利集团应对车企科技军备竞赛的一个片段,好戏还在后面。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