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锦缎
整整十年,A 股再度新高。
资本市场的巧合,向来都是发生在不经意间。十年之期一到,A 股就跃跃欲试,再次站在 4000 点分水岭的垭口。
本文将从估值和基本面的视角出发,以十年之际两轮 4000 点作为样本,从五个切面,深度对比剖析经过十年发展,再度直面 4000 点的 A 股有何不同。
01 市场整体:估值相对高位,但杠杆率可控
行文伊始,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统一下数据对比的口径(本文所有数据均取自 Choice 金融客户端)。
2015 年 3 月 19 日上证指数突破 3600 点,仅仅 12 个交易日后便突破了 4000 点,这个区间段横盘的时间过短,并且彼时还未到 2014 年年报期,基本面数据相对滞后,作为对比样本相对失真。
因此我们选取了 2015 年 7 月为对比样本,当月 A 股整体一直横盘在 3700 点与 4000 点之间,平均的历史点位中值在 3850 点左右,与现如今的市场表现类似。(后文中,我们以 "2015 年 " 和 "2025 年 " 分别代之 2015 年 7 月均值和即期 A 股的基本面数据)。
(1)市场规模翻倍有余
过去十年间 A 股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规模急剧膨胀,一方面 IPO 从核准制逐渐过渡到注册制,加快了企业上市流程,另一方面科创板同样为市场带来了更多具备成长性的新鲜血液,2015 年 7 月暂停 IPO 前夕,沪深 A 股 " 仅有 "2780 家左右的上市公司,而截至 9 月 12 日,目前沪深 A 股不含北交所,已经有 5154 家企业。
同时以市场整体的总资产规模来看,2015 年仅有 54 万亿左右,而现如今达到了 115 万亿以上,即便科创板带动了体量相对较小的企业规模性上市,但整体来看平均单一企业的估值水平,依然上涨了 14%。
(2)市场估值整体处于高位区间,但相比 2015 年略低
再来看一下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目前 A 股整体的 PE-ttm 口径下的倍数约为 21.7-22.1x 之间,去年 9 月末行情之前,整个 A 股的估值区间在 14.8-15x 之间,纵向来看现如今的估值膨胀率已经达到了 50%。
但是如果我们横向对比,其实现如今的绝对估值并不算高,2015 年 7 月整体的平均 PE-ttm 约为 24.1 倍,明显要高于现如今的估值水平。
(3)流动性动能强且杠杆率并不算高
流动性层面,自去年 9 月末以来,平均交易额明显提速,并且受益于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本轮行情日均交易额要远高于 2015 年同期。
同时,今年以来两融余额屡创新高,尤其是迈入 9 月以后两融余额突破了 2.3 万亿,不仅超过了 2015 年,也创造了本年度历史新高,流动性目前来看相对充足。
但是十年过去了,显然市场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以目前融资余额和流动总市值的比例来看,仅为 2.5%,虽然高于过去十年的均值,但相较于 2015 年 4-5% 高点还有明显的差距,并且融资余额占比也明显低于 2015 年同点位的水平。
不太可能出现 2015 年流动性过剩反噬的情况,至少现阶段还差的远。
(4)资金结构比 2015 年更优
目前 A 股整体相较于 2015 年同点位,还具备一个显著的优点,市场存量资金的结构优势更大:
其一,过去十年间,以总流通市值口径计算(相较于非流通市值变动更小,实际交易变动规模更大),市场玩家中基金持股的份额占比提升了 2% 左右,社保持股提升了 0.5% 左右,长线资本相对稳定。
其二,2015 年同点位下,A 股市场一般法人持股 65.7%,而目前仅为 55.4%,大幅下降了 10.3pct,而相对应的散户持股比例有所提升,劣势是市场横向波动周期会变长(因为流动性波动会放大),但是好处是高位减持压力明显变小。
综合来看,现如今 A 股相较于 2015 年的上下半场交接之际,在市场整体层面,无论是估值、杠杆率、流动性还是结构,都具备一定优势。
02 行业估值:" 半导体牛 " 主题鲜明,行业估值略低于 2015 年
看完了市场整体的情况,我们再从行业视角出发,回顾下这两轮 4000 点,驱动市场增长的行业有何不同,行业整体的估值水平又有何差异。
(1)从地产基建牛到电子半导体牛
想要理清市场增长的动能在哪,我们还是以 3000 点为起点,重新回顾下 2015 年和今年的涨幅过程。
2015 年从 3000 点抬升至 3800 点,经历了 29 个交易日,这一轮 A 股站稳 3000 点是去年 9 月 26 日,至今大约经历了 235 个交易日左右,慢牛的特征明显。
2015 年突破 4000 点的行情中,增速最快的行业为建筑装饰、机械设备及交通运输,整体来看围绕的就是大基建和地产。通信和电力设备表现也很不错,彼时移动互联网基建还未落幕,5G 时代还未来临,正是资本开支密集周期,也比较符合当时的核心叙事。
同时今年以来的小牛市与 2015 年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分化行情比较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以来申万涨幅居前的行业增速均超过了 100%,而 2015 时增速最高的行业也不到 80%,属于普涨行情。
其中有七个行业本轮行情涨幅未能赶上 2015 年涨幅,分别是:建筑装饰、煤炭、交通运输、石油石化、公用事业、食品饮料和房地产。其中除了食品饮料外,其余均与地产和基建强相关。
(2)行业估值短周期处于相对高位,但谈泡沫有点早
再来看一下行业具体的估值水平,目前绝对估值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国防军工、电子和计算机,估值倍数均突破了 50x。
横向比较估值百分位来看,申万一级 31 个行业中,有 22 个行业的近三年估值百分位突破了 90%,其中有 18 个行业百分位达到了 95% 以上,几乎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白酒(食品饮料)在挨揍。
如果对比 2015 年同点位来看,现如今大多数行业的估值还没有脱离合理区间,谈泡沫或许真的有点早。
03 资产质量:资产结构和收益质量都明显提升
在整体了解完行业的市场表现后,接下来我们从基本面视角出发,具体聊一聊十年间 A 股整体的资产质量变化如何,本轮牛市的基本面支撑力度如何,先来看看整体的资产质量。
(1)负债率和资产结构均有所改善
过去十年间,A 股整体的负债率下降了 1.01pct,正如前文所言,A 股过去十年内资产侧总值翻了一倍有余,在资产和负债的基数增高,同时被拉低均值的情况下,整体的负债率下滑了 1%,实际重资产企业的下滑幅度要略微大于 1%。
乐观的论调是整个资产侧压力减轻,悲观的论调时企业相对扩张停滞,可能陷入所谓的 " 资产负债表的衰退 "。显然这 1% 变化并不是内生性的,科创板上市后一大批轻资产轻负债的企业带动了负债率的下滑,同时 A 股扩容后,权益类资产增高,负债肯定也会出现常规性的下滑,实际并没有出现超预期的变化。
同时,从有形资产占比来看,资产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商誉等抬高资产上限的 " 泡沫 " 型资产占比逐步减少,有形资产占比提高。
(2)资产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收益质量明显增长
从资产的利用效率而言,A 股整体的总资产周转率出现了相对明显的下滑(主要受制于营收侧相对疲软的表现),从 0.78 下降至 0.55;净资产收益率也从 6.7% 下降至 4.4%。
但是从收益的质量来看,过去十年间的趋势一直也是稳中向好的,经营性活动收益占利润总额从 68.2% 提升至 73.9%(理财收入、补贴等一次性收入下滑明显),扣非净利润占利润的比值也从 89.3% 提升至 94.6%。
04 成长性:短周期成长性较弱,长周期研发投入提升明显
当然,也不全是好消息,本轮牛市基本面和 2015 年相比,最大的弱势可能是阶段性的成长性疲软,无论是营收侧还是利润侧。
(1)营收、利润相对增速明显减弱,高成长性行业成稀缺标的
2015 年正值数字化转型和地产基建巅峰发展末期,A 股整体的营收增速非常迅猛,三年累计增速达到了 17.07%,而今年中报期 A 股整体营收的三年累计增速仅为 1.27%;利润侧的差距更为明显,2015 年中报期归母利润三年累计增速 36.9%,而今年中报期归母利润三年累计下滑了 3.75%。
当然,即便整体出现了阶段性的成长性下滑,但分行业来看主要还是地产基建相关拖累了整体增速,我们统计了 2015 和 2025 中报期不同行业的营收增速差,地产增速差达到了 1.5 倍以上。
也有一些周期性比较明显的行业比如煤炭、石油、农林牧渔近三年营收增速差反超了 2015 年。
(2)资本开支逐渐保守
资本开支层面也能印证目前 A 股企业信心不足的问题,虽然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攀升,整体的资本开支绝对值翻了三倍以上,但从增速来看,2015 年同期资本开支三年复合增速能达到 4%,而目前 A 股整体的资本开支还处在负增长的区间内。
不过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又是一番图景。
(3)押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为企业投入重点
虽然在短周期内,无论是营收利润的增速,还是资本开支的增速占比,目前都比不过 2015 年同期同点位,但是成长性的另一面,针对前沿技术层面的研发投入,现如今是要远高于 2015 年同期的,占总营收的比例增长了近 1pct。
当然这其中有结构性的因素(科创板),但是考虑到科创板整体的营收规模和投入规模绝对值有限,放在 A 股整体下测算,实际带动研发投入增长的绝不是某一个单一行业或者企业,而是市场整体意识到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意义。
05 营运侧:营运能力全面提升,回报率明显加强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企业营运侧,2015 和今年的两轮牛市,有何不同。
(1)费控水平优异,营运效率明显提速
费率层面,过去十年间 A 股整体的费率总体处于下滑的趋势重,其中销售费率从 4.43% 下滑至 3.14%,考虑到实际毛利趋势也在下滑,实际的销售困难度(毛利 - 销售费率)并没有降低。
而管理费率下滑是 A 股企业节流的重头戏,过去十年间管理费率整体从 9.33% 一路降低至目前的 5.67%,今年中报期管理费率创近 10 年的新低。
(2)现金流绝对值减弱,但偿债能力有所增强
流动性层面,目前现金流等价物的绝对贡献值是要低于 2015 年的,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从 4.52% 下降至 3.87%。但是受益于负债率下滑,A 股整体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兑付能力是要高于 2015 年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都有所提升。
同时分红趋势也在加速,目前 A 股参与分红的民企比例接近 50%,2447 家近三年连续现金分红;在 3569 家上市满五年的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中,1681 家近五年连续现金分红,其中 210 家近五年分红连续增长。
(3)员工规模达到就业人口 4% 以上,薪酬接近翻倍
最后再来看一下十年过去后,A 股的员工规模及薪酬待遇的变迁,2015 年 A 股上市公司员工总规模约为 1995 万人,而截止今年年报期披露的数据,目前 A 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员工总数达到了 3064.17 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员工占比从 26.99% 增长至 32.36%。
按照人社部的数据,目前全国就业人口规模约为 7.34 亿,也就是说 A 股企业涵盖的就业人口达到了全国就业人口的 4.2% 左右。
总体而言,十年间 A 股企业整体在营运侧,能够做到在节流的同时,保持营运能力的稳重有进,同时结合外部政策,A 股整体的分红率也在提升,覆盖的员工数和员工薪酬也节节攀升,营运侧质量提升明显。
06 总结
行为至此,我们做一个总结,今天我们的切入点是对比 2015 年牛市和本轮牛市的估值、基本面,那么我们直接来讲本轮牛市相较于 2015 年,在市场估值、基本面各个方向,存在着哪些优劣势:
优势方面:
· 目前市场的估值水平相较于 2015 年,还不算高,整体的杠杆率较低,流动性动能有充分的潜力可以释放,上方压力的潜在套现盘也比 2015 年小。
· 细分行业的估值还未突破绝对高点。
· 无论是资产结构,还是收益质量都更优,资产质量优势明显。
· 长期主义的叙事比较明朗,企业研发投入意愿要明显优于 2015 年同期。
· 营运质量大幅改善,控费效率高,周转率提升明显。
劣势方面:
· 相较于 2015 年,行业分化相对明显,市场可能存在分歧。
· 无论是营收侧还是利润侧,亦或是资本开支力度,短周期内的成长性不足,信心略低。
最后一句话总结:本轮牛市相较于 2015 年,强的是现阶段的基本面,弱的是短周期内的增速预期。
当然,数据可以回溯、对比、分析,但市场永远向前,从不停留。每一轮牛市,宏观环境、产业格局、参与者结构、资金属性都不尽相同。我们梳理过去,并非为了预测未来,而是理解当下所处的位置与方向。
投资终究是面向未来的决策。历史经验可借鉴,却不可复制;数据可参考,却不可依赖。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