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网络安全的底线,不仅关乎个人隐私与利益,更关乎社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1.23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9.7%,1 这庞大的用户基数也意味着网络安全风险的扩散速度和危害程度成倍增加。
黑客攻击、勒索病毒、个人信息贩卖、AI 伪造 …… 网络安全一旦失守,其后果不仅是个人财产损失或隐私泄露,更可能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威胁国家安全。
金融与身份验证领域。美国 " 趋势科技 " 公司的研究员钱卡利尼指出,一些犯罪分子会在网络聊天群中出售伪造或被盗的身份证件,并借助 AI 深度伪造技术,将虚拟图像叠加在真人脸上,以骗过银行和加密货币平台的身份验证。并且凭借着 AI 翻译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犯罪集团的沟通变得更容易,导致这些危害会呈现出跨国界的现象。3
诈骗分子利用虚假 APP 制造陷阱。2025 年 5 月,李某某在投资理财直播间添加企业微信,下载其 APP 后,按 " 老师 " 指引向多个账户转账。之后 APP 虽显示盈利,但提现却要缴纳 10% 手续费。经调查,此 APP 为诈骗分子搭建的虚假交易平台,李某某最终损失近 13 万元。4
国家安全方面,一些境外势力打着 " 兼职 " 的幌子,以高额报酬为诱饵,要求拍摄敏感区域照片或搜集信息数据。2024 年 4 月初,某市国家安全机关发现,境外间谍利用虚拟定位软件勾连某涉密科研基地附近的高校学生,以 " 交友 " 和 " 招聘兼职 " 的名义诱骗学生拍摄、发送该基地照片。6
法律的兜底是必要的。今年 9 月 8 日,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此次修改将重点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加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有机衔接;并将违法行为进一步细分,让犯罪分子避无可避。
但法律也并非万能盾牌。正如此次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所言,网络安全最终还要靠人民。每一个普通人都应当成为这张安全防护网中的一环,谨慎下载应用、不随意点击链接、不轻易泄露信息、保护好自己的密码等等。
网络安全无小事,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只有在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中,织就起一张全民共治的 " 安全网 ",才能让数字社会变得更加稳定、更加清朗。
来源 / 网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