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江蓠 编辑丨樱木
长期在国内市场不温不火的播客赛道,正在焕发出越来越蓬勃的新机。
8 月 15 日,自带流量和多重话题标签的罗永浩入驻 B 站,并宣布将开启一档视频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8 月 19 日,罗永浩发布了第一条视频播客,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进行了近 4 小时的深度对话,一度引发热议,在 B 站内的观看量超 230 万。
而由罗永浩掀起的这一波流量热潮背后,可以看出 B 站对于视频播客这一新内容形态的布局和重视。在今年 7 月 8 日,B 站发布了对视频播客的扶持政策《视频播客出圈计划》,用于帮助音频、文字创作者转型视频创作,并助力其账号成长。从对创作者的大手笔补贴中,可以看出 B 站对视频播客这一赛道寄予厚望,而随着几位具备话题度的明星人物先后在 B 站发布视频播客,这一此前较为冷门的赛道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事实上,除了 B 站之外,腾讯、字节、小红书也开始关注播客这一存在已久的小生意,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两个新趋势正在越来越明显:一是 AI 工具在播客中的应用;二是将视频形式与播客相结合的视频播客,正成为新的探索方向。播客这一旧瓶,正在被装上 AI 和视频化的新酒。
对于大厂来说,内容生态的红海竞争已经使得大厂们逐渐向超级应用迈进,用户增长趋近天花板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内容形式成为必要之举,而由于此前播客市场规模一直难以做大,结合新形式寻找新的可能性也成为共识,只是,焕新后的播客能否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生意?
先是腾讯音乐对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的收购。
今年 6 月,腾讯音乐宣布收购喜马拉雅,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分析中,对腾讯音乐而言,12.6 亿美元的价格换来的不仅是喜马拉雅用户和内容,更是对抗字节跳动的战略盾牌。而喜马拉雅在内容的探索上,早在今年 3 月便布局了视频播客:今年 3 月喜马拉雅推出首档播客视频化节目《行走的思考》,截至目前,这一节目仍在连载中,播放量也已突破 1000 万,成为国内在线音频行业首档达到如此量级的播客视频化节目。
小红书则宣布在 2025 年 8 月至 9 月,播客将在平台再度获得流量扶持。根据平台规则,在小红书发布 15 — 20 分钟完整讨论一个话题的横屏视频,并带上 # 的话题标签,将随机获得 5 万至 30 万流量曝光等福利。
事实上,在视频播客这一新形式出现之前,播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已久。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市场,得益于领先全球的汽车普及率与历史悠久的电台行业,播客在美国市场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美国 12 岁以上的人群中,就有 64% 都听过播客。这也造就了如 Spotify 这类的流媒体平台对播客布局的成功。根据 Buzzsprout 统计,按下载量计算,截止 2025 年 6 月,Spotify 在全球播客市场的市场份额为 34.2%。
由于国情不同,播客在我国一直属于较为小众的赛道,长期以来走着 " 小而美 " 的路线,在独立播客平台中极具代表性的 " 小宇宙 ",在 2023 年披露的数据中,月活用户也仅有 600 万,而相关数据显示,87.1% 的播客听众通过小宇宙收听。
时间继续向后推进,《2024 播客行业报告》显示 , 中文播客的听众数已超过 2.2 亿,这一数字,相较于抖音约 8 亿、视频号约 6 亿、快手超 4 亿的日活用户来讲仍有很大差距。而抖音、视频号和快手,最主要的内容形式便是短视频,这或许便是大厂们选择将播客和视频形式相结合的底层逻辑——用视频这一载体的巨量月活用户,做大播客这一门小生意。
此外,今年 2 月份,国际头部视频平台 YouTube 宣布,平台上的播客内容每月活跃观众超过 10 亿,这个数字远超垂类音频巨头,使其超越 Spotify,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播客平台。头部视频平台的成功尝试,也让国内大厂们在布局视频播客的动作上多了许多信心。
赛道格局正在被重塑
随着大模型等 AI 工具成为主流,"AI+" 的边界正不断扩展:企业争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行业或特定场景的深度融合,重构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最终实现效率跃升与价值创造。这一趋势不仅源于技术本身的成熟,更源于市场对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企业需通过 AI 降本增效,行业需借助 AI 开拓新增长极,社会也期待 AI 应对复杂挑战。
在此背景下,播客和 AI 工具的结合也承载着新的含义。
对大模型厂商来说,播客可以作为其拓宽 AI 应用场景的渠道。
今年 5 月,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推出豆包 · 语音播客模型,可以实现从文本创作到双人对话式播客的秒级转化;随后,豆包 · AI 播客模型很快在字节跳动旗下的 AIAgent 平台扣子空间、豆包电脑版、豆包 App 上陆续上线,用户上传 PDF 或网页链接后,便可一键生成双人对话的播客节目。经实测,文本生成的双人对话式播客从音色、音调和语气转换上,都接近真人。
8 月 5 日,腾讯混元也发布了 AI 播客功能,支持将文本、网页、文档一键转化为自然流畅的双人对谈式音频,用户可以通过输入任意主题,或粘贴网页链接、上传本地文件,快速生成 2-10 分钟的高质量播客内容。目前腾讯混元 AI 播客功能已应用于 ima 知识库,接下来 " 腾讯新闻 AI 播客 " 将在 8 月底上线,把单篇新闻图文内容转成播客形式。
此外,据 IT 之家消息,B 站正在测试全新的 AI 视频创作工具 " 花生 AI",创作者只需准备好文案文章或录好的口播音频,就能借助它快速生成成片,具体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若想让视频画面更丰富,可直接使用智能匹配素材功能,AI 会依据文案匹配相应素材,大约 3 分钟就能输出一段视频;要是追求简洁高效,那么直接使用模板即可快速完成成片制作。
本质上来看,视频 + 播客和 AI+ 播客,分属两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一个是通过形式变化加强情感连接,一个是创作者的个性化需求工具。但一个较为明确的趋势是,新入局者将加速赛道整合:一方面,没有独特观点,只在于信息整理的播客创作者尽管在 AI 的赋能下拥有了更低的进入门槛,但极易被 AI 所替代。另一方面,优秀播客创作者因独特的观点或个人 IP,或许将在入局视频播客这一新形式后,迎来更大的机会。
对于传统中文播客创作者来说,变现难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传统音频播客受限于纯听觉形态,广告植入方式较为单一,多以冠名等传统形式为主,品牌曝光效果有限,商业价值难以充分释放。此外,播客内容普遍较长、制作成本不低,但用户规模仍属小众,导致单集变现天花板显著,以支撑起规模化商业生态。
而融入了视频的视频播客,本质上是一种长视频,为传统播客的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通过引入视觉元素,不仅丰富了内容表达和情感传递的维度,更关键的是,接入了视频平台已经非常成熟的变现体系——包括贴片广告、品牌定制内容、直播带货、创作者激励计划乃至付费订阅等多元模式。此外,视频形态也更易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和 " 破圈 ",有助于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从而做大用户基数,为商业化铺路。
而播客与 AI 工具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两面性。一方面,豆包、混元大模型生成的 AI 播客仍是音频模式,且本质上是一种语音摘要工具,缺乏必要的精神内核,这种工具唯一的价值场景,就是帮你读懂复杂文本,这和播客以内容为本的主要使用场景存在一些错位;
而另一方面,作为 AI 工具,AI 播客在个性化推荐、内容生产效率、甚至虚拟人播客等创新形态上具有巨大潜力。未来,与传统播客形式走差异化路线的 AI 播客或许可以走差异化路线,通过为不同用户生成定制新闻播报、深度解读或陪伴型内容,进而拓展其商业边界,成为如抖音、视频号等超级内容平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就目前来讲,无论是视频播客还是 AI 工具在播客上的应用,都属于早期阶段,想要发展壮大,除了讲好未来发展前景的故事外,还需要完成培养用户心智的冷启动,而这个从 0 到 1 的质变,往往是最难的。
在这一方面,B 站的相关举动或许是一个正确的答案:通过引入鲁豫、罗永浩、于谦、杨迪等具有高认知度和话题性的明星人物,意图通过他们的号召力实现新模式的 " 冷启动 ",吸引用户关注并逐步接受中长视频播客的消费形式。这种策略短期内可快速拉动流量和关注度,从于谦、罗永浩发布的视频播客优异的观看量上便可看到端倪。
但中长期来看,播客仍是一个高度依赖内容的模式,大厂对播客的布局,需培养出一批具备持续优质输出能力的中腰部创作者崛起,才能真正构建起健康的内容生态。
总体而言,视频播客是否能够摆脱 " 小而美 " 的命运,AI 工具能否助力播客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大生意,关键在于三点:能否形成可持续的变现机制、能否培养用户对中长视频内容的使用习惯,以及能否建立起 IP 与生态双轮驱动的内容供给体系。这一切,仍需整个行业持续探索,并等待时间的答案。
参考资料:
远川研究所,《播客,精神角落里的烂生意》
Tech 星球,《巨头激战视频播客,谁领先?谁落后?》
晚点 LatePost,《变现难、市场小,视频播客真的是未来吗?》
国际金融报,《腾讯、字节、小红书、网易云音乐、B 站都盯上播客生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