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那么个瞬间,你曾经有过为逝去的祖辈著书立传的冲动,但却因为缺乏对他们的人生经历细节而最终放弃?是否曾经后悔自己为何没有在祖辈在世时,去多了解他们的情感而遗憾?以《微渺人生》为代表的 " 传记式虚构 " 或许能为国内的文学创作者带来更多的思路。
2025 年 8 月 19 日,《微渺人生》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此次分享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古冈主持,《微渺人生》译者兼 " 传记式虚构系列 " 主编张何之作为主讲嘉宾,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及独特的传记式虚构写作手法。
小人物也有不朽的人生
分享会上,古冈首先分享了自己阅读《微渺人生》的感受,称该书让他产生了书写家族史的冲动,尤其想弥补外婆故事资料少的遗憾,他认为这本书可能会让更多读者想要追溯祖辈的人生故事。
" 传记式虚构 " 启发国内文学创作者探索写作新文体
关于书中独特的传记式虚构写法,张何之进行了详细阐释。这种写作风格盛行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法国文坛,形成 " 想象人生 " 书写风潮,安妮 · 阿尔诺、帕斯卡尔 · 基尼亚尔等作家均有涉猎。与传统传记聚焦杰出人物、强调真实史料不同,传记式虚构以想象力为重要创作素材,将目光投向平凡人。以《微渺人生》为例,书中 8 篇小传看似讲述他人故事,实则融入米雄自身经历,叙述者 " 我 " 既是故事讲述者,也是自我审视者,在书写他人人生的同时完成自我塑造,构成一本间接、碎片化的自传,如书中人物命运线条会与叙述者人生交汇,从他人存在中映照自我。
对于现场观众提出的 " 缺乏资料如何书写祖辈故事 " 的疑问,张何之建议可借助口述记忆、祖辈用过的物品带来的感官联想,结合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进行创作,认为合理的想象与戏剧化处理能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张何之希望国内作家勇敢尝试 " 传记式虚构 " 这一体裁,通过书写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分享会最后,张何之表示翻译《微渺人生》是一次从 " 愉悦到痛苦再到愉悦 " 的过程,不仅攻克了法语翻译的难题,更深入理解了米雄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他成长于法国 " 荣耀 30 年 "(1945-1975),见证了法国农耕文明的消亡,因而带着急迫感与责任感用文字留住小人物的形象。这种对小人物的关注与对文学的坚守,也让现场不少文学爱好者深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