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乐居财经 9小时前

百亿芯片巨头兆易创新赴港 IPO,朱一明“降价走量”只挽回一半利润

文 / 瑞财经 程孟瑶

90 多亿现金躺在账上,但朱一明依然觉得不太够用,希望借助港股的融资能力,加速国际化进程。距 5 月 20 日晚间公告拟筹划港股上市计划刚过一个月,800 亿 A 股半导体巨头兆易创新(603986.SH)出现在港交所。

不过二级市场似乎并不看好兆易创新选择的赴港时机,公告发出的第二天,兆易创新 A 股跌超 6%,报 118.14 元 / 股,领跌芯片板块,市值相较前日缩水约 54 亿元。随后一路走低,5 月 30 日(周五)盘中一度只有 111.01 元 / 股。

市场的担忧不无道理,半导体企业在港股表现确实颇为一般。截止 6 月 30 日两市收盘,已实现 "A H" 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A/H 溢价率为 2.16、1.74,H 股估值水平要明显低于 A 股估值。

5 月 20 日挂牌港交所的宁德时代,创下港股今年以来最大 IPO,虽然目前 A/H 溢价率为 0.84,但其公开赴港 IPO 消息之后,股价同样一度缩水。

此番赴港,朱一明意在 " 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 "。在没有具体计划公布之前,投资者自然也有所顾虑。

但很快投资者就打消了这一顾虑。6 月 3 日,兆易创新正式宣布在新加坡设立其国际总部,其股价迎来反弹,截止 6 月 30 日报收 126.53 元 / 股,年初至今涨 22.86%,总市值重回 5 月 20 日的 840 亿元左右。

兆易创新是国产芯片龙头,总部位于北京,由朱一明于 2005 年 4 月创立,2016 年 8 月 18 日挂牌上主板,A 股 IPO 发行价 23.26 元 / 股,募资总额约为 5.82 亿元。随后开启资本扩张,不断壮大产品线,成长为国产存储芯片届巨头,还通过设立基金入股行业明星项目。

但兆易创新的核心产品 NOR Flash、利基型 DRAM、SLC NAND Flash 均属于利基型为主。而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中,DRAM 内存与 NAND Flash 闪存这主流的两类合计占比超过 90%,NOR Flash 占比仅 1%,这也是兆易创新被诟病的地方。

目前朱一明直接持有兆易创新 6.89% 的股份,对应 57.89 亿元最新市值;私募大佬葛卫东作为第三大股东,持股 2.82%。葛卫东早在 2018 年就现身兆易创新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一直坚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葛卫东仍然持有兆易创新 1872.2 万股,期末参考市值为 21.88 亿元。

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兆易创新手握货币资金 94.09 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 1.00 亿元,短期借款 9.70 亿元,无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资金储备充足。

01

从清华学子到芯片巨头

朱一明和兆易创新在存储芯片届的资本故事,离不开清华大学的孵化。同为清华杰出校友,朱一明的名气或许不如徐航、王兴,但在存储芯片届,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

出生于 1972 年朱一明,从小学起就是同龄人中的 " 学霸 "。1990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5 年读完本科和硕士后,又赴美求学,成为杨振宁的校友,拿到第二个硕士学位。

在美完成学业后,朱一明成为一名硅谷精英,入职 iPolicy Networks 公司从事网络处理器搜索引擎芯片组的研发工作,并于 2001 年加入 Monolithic System Technologies 公司,担任项目主管,负责存储器芯片开发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后,朱一明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但是启动资金又让他犯了愁。直到 2004 年夏天,朱一明遇到了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军,在李军的引荐下,朱一明获得了天使投资人周顺圭的 10 万美元投资,并在周顺圭的车库里开始了正式研发存储器芯片的工作。

艰难起步,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一年后朱一明再次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一次,伸出援手的是清华校友薛军。清华科技园的薛军同意帮助朱一明融资 100 万美元,条件是必须回国创业。

2005 年朱一明回国,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创办了芯技佳易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佳易微)。2008 年佳易微研发出中国第一颗高速存储芯片 SPI NOR Flash。但好事多磨,这一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佳易微差点被并购,好在薛军再次出手,帮助朱一明渡过危机。

2010 年佳易微正式改名 " 兆易创新 ",发展也逐步走上正轨,至少不再为钱犯愁。

2013 年,兆易创新推出中国首颗 Arm Cortex-M 内核 32 位通用 MCU,同年推出第一款 SPI NAND Flash,2015 年其自主设计国内首颗 NAND Flash 且成功量产。

2016 年 8 月,兆易创新登陆 A 股,发行价 23.26 元 / 股,上市后连续 18 个一字涨停,市值一度高达 1440 多亿元,以中 1 签净赚 15 万元成为当年的 " 打新王 "。作为国内第一家大规模量产主流存储器的公司,上市后的兆易创新也开启资本运作新阶段,朱一明的野心逐渐浮出。

02

二次创业卡位 DRAM 技术

上市之后,为拓展存储芯片市场,获得 DRAM 的技术研发能力,朱一明直接开启了并购之路,随后更是设立基金入股行业明星项目,成为资本。

上市 32 天后,兆易创新发布涉及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欲用 65 亿元将北京硅成收入囊中。而戏剧性的是,北京硅成的实际经营实体正是 2008 年时想用 1000 万美元收购佳易微的美国 ISSI,考虑到北京硅成的供应链有潜在风险,朱一明无奈放弃,收购最终在 2017 年 8 月终止。

并购失败,朱一明将目光转向长鑫科技,开启自己的二次创业。但与其说二次创业,不如说朱一明拿出了自己的 B 计划。

存储器分为易失性存储(DRAM 等)和非易失性存储(Flash 等),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使用到不止一种类型的存储器,朱一明曾下过一个判断," 谁领导了存储器技术,谁就能称雄整个集成电路产业 "。朱一明已经有了 Flash,自然想要 DRAM 市场。

DRAM 芯片广泛应用于服务器、智能手机、PC 电脑等领域,具有极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市场高度集中,由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三分天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 DRAM 消费市场,然而国产化率却不足 10%。

长鑫科技成立于 2016 年 6 月,原名为合肥智聚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睿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简称:睿力电路),由合肥市政府主要出资,朱一明团队负责技术和管理组建而成,是兆易创新的晶圆代工厂之一。

2018 年,在睿力电路传出 DRAM 芯片产品即将进入量产的关键时期,朱一明辞任兆易创新总经理,仅保留董事长一职,出任睿力电路全资子公司长鑫存储 CEO,并立下军令状,在项目盈利之前,不领一分钱薪酬和奖金。

朱一明对长鑫科技极为看重。2020 年兆易创新斥资 3 亿入股睿力电路,2023 年 6 月,睿力电路更名为长鑫科技。2024 年 4 月,兆易创新再追加 15 亿投资,投后持股 1.88%,不过到了年末降至 1.18%。

天眼查信息显示,成立以来长鑫科技已经斩获 7 轮融资,背后机构包括招商证券、水木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云锋基金、腾讯投资、阿里巴巴、TCL 创投、东方资管、兆易创新等,2024 年 3 月完成 108 亿元战略融资后,估值达 1400 亿元。目前朱一明同时担任两家公司的实控人、董事长。

03

多次溢价收购

此后,朱一明不断通过并购,完善兆易创新产品的覆盖面。

2019 年,兆易创新作价 17 亿元收购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思立微),溢价率高达 16.23 倍,给公司形成商誉 13.05 亿元。

该公司主要产品为屏下指纹芯片,借此完成了存储器、控制器和传感器三条产品线在技术和产品组合上的协同。

2022 年,兆易创新设立 11 亿元专项基金,密集投资芜湖埃泰克、苏州领慧立芯、光羽芯辰、青耘科技等科技公司,将业务扩展至车规 MCU、数模混合芯片、AI 堆叠芯片、定制化存储领域。

2024 年 11 月,兆易创新再次以 3.16 亿元收购苏州赛芯 38.07% 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而这笔收购溢价 289.48%,朱一明所看重的是苏州赛芯深耕的模拟芯片领域。

苏州赛芯创始人谭健是朱一明的清华校友,本科毕业于清华自动化系,同样曾赴美读博。

其推出的单晶圆锂电保护芯片,已在小米、OPPO、VIVO、荣耀、漫步者、JBL、Anker、南孚电池等品牌产品中得到应用。

大手笔投资的投资下,2022-2024 年,兆易创新的投资活动现金分别流出 34.11 亿、59.75 亿、29.71 亿;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三年来持续亏损,分别为 -395.67 万元、-401.99 万元、-757.52 万元。

由于收购苏州赛芯,兆易创新商誉显著增长,从 2023 年的 4.1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6.17 亿元,占总资产的 3.21%。另外,2024 年年报显示,兆易创新 2024 年收购的子公司苏州赛芯的产品归集在模拟产品中,期末库存数量约 4.33 亿颗。

04

核心产品量涨价跌

目前,兆易创新已经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 Flash、利基型 DRAM、MCU、模拟芯片、传感器芯片等多样化芯片产品,以及包括相应算法、软件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及解决方案。

其核心产品包括 NOR Flash、NAND Flash、MCU、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等,覆盖多个细分市场,是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小鹏等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2022 年和 2023 年,整个半导体产业处于下行阶段,兆易创新营利有所波动,而 2024 年在经历 2023 年市场需求低迷和库存逐步去化后,行业下游需求回暖,客户增加备货,其产品在消费、网通、计算等多个领域均实现收入和销量大幅增长。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 2024 年销售额计,兆易创新是全球唯一一家在 NOR Flash、SLCNAND Flash、利基型 DRAM 和 MCU 领域排名均全球前十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2022 年 -2024 年(简称:报告期),兆易创新的营收分别约为 81.30 亿元、57.61 亿元、73.56 亿元,毛利分别约为 36.97 亿元、17.46 亿元、26.23 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 20.53 亿元、1.61 亿元、11.01 亿元,产生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约 2.03 亿元、9713.8 万元、1.59 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约为 22.56 亿元、2.58 亿元、12.60 亿元。

兆易创新的收入主要来自专用型存储芯片、MCU,这两大产品贡献了报告期内 90% 以上的收入,但受行业周期影响,两大产品同时存在量涨价跌的情形。

其中专用型存储芯片销量从 2022 年的 22.60 亿颗,增至 2024 年的 35.53 亿颗,各期收入分别约为 48.26 亿元、40.77 亿元、51.94 亿元,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9.3%、70.8%、70.6%,而产品平均售价持续走低,分别为 2.14 元、1.54 元、1.46 元。

MCU 产品 2024 年卖出 4.1 亿颗,但 2022 年每颗能卖 8.22 元,2024 年跌至 4.13 元,产品毛利率跌至 36.7%,业绩贡献占比从 2022 年的 34.8% 下滑至 2024 年的 23%。

但值得一提的是,兆易创新专用型存储芯片包括 NOR Flash、NAND Flash、利基型 DRAM 三条产品线,这三大产品均以利基型为主。所谓利基型,通俗来说就是市场容量比较低的小众类别,大厂们看不上的 " 边角料 "。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中,DRAM 内存与 NAND Flash 闪存这主流的两类合计占比超过 90%,而 NOR Flash 占比仅 1%。

2024 年,兆易创新卖出 43.62 亿颗芯片,同比增长 39.72%,相当于平均每天售出 1191 万颗,整体产品出货量创新高。海外业务持续增长,创下 57.02 亿的营收,同比增长 24.47%,占营收比 77.51%。

05

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

业绩回升的背后,兆易创新也藏着一定风险。作为技术型企业,兆易创新 2024 年研发费用仅 11.22 亿元,费用率仅 15.3%,低于国际巨头 30% 以上的投入水平。前面也提到,兆易创新的产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毛利率方面与三星、美光相较,低 20 个百分点以上;而在高端存储领域,三星已量产 1 α 纳米 DRAM,而兆易创新 DRAM 主力制程仍为 19 纳米。

不可忽视的还有行业周期。虽然 2023 年 ChatGPT 引发的 AI 浪潮带动算力芯片、存储器等全产业链需求回暖, 2024 年,半导体行业于若干终端市场开始出现不均衡的恢复迹象,但市场竞争依然激烈。2024 年兆易创新营收同比增长 27.69%、净利润同比大增 584%,但营利规模仍低于 2022 年水平。兆易创新表示,2025 年 MCU 竞争激烈,行业尚未出清,新需求不足以消化全部产能。

此外,兆易创新 2024 年前五大客户均为分销商,贡献 33.3% 销售额,且部分供应商与客户身份重叠。

目前,兆易创新正积极拓展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市场。2024 年 9 ,兆易创新推出了第二代车规 MCU GD32A7 系列;同时,还在推进 DDR4 8Gb 产品在 TV 等领域的客户导入,进一步拓展其在利基型 DRAM 市场的份额。

但是大量产品量产,增加了兆易创新的存货压力。2024 年末,兆易创新存货中的库存商品账面余额为 11.56 亿,同比增长 65%,超过 2022 年 9.29 亿库存商品账面余额。

剔除 2024 年收购苏州赛芯影响后,兆易创新 MCU 及模拟产品期末库存量本年增幅约 112.52%,主要是 2024 年自有模拟产品研发完成后陆续开始投片,库存量增加。

附:极易科技上市发行中介机构清单

联席保荐人: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富而德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

核数师及注册会计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标签
乐居财经

乐居财经

速度·角度·深度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