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45分钟前

华人哈佛团队,要用 AI 重构留学申请行业

在全球教育资源加速流动的今天,留学依然是许多中国学生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但高昂的中介费用、信息壁垒、文书模板化等问题,也让不少家庭和学生望而却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支由哈佛组建的华人创业团队,正在尝试用 AI 重构留学申请。他们打造的项目——iOFFER,希望把原本昂贵、复杂、低效的流程,拆解进 AI 的逻辑中,并通过 "AI + 真人导师 " 的结合,让更多学生公平、低成本地接触全球教育资源。

带着这样的愿景,iOFFER团队在中美两地展开探索,从最初的 side project,到如今已拥有近百位种子用户,并获得天使投资人的青睐。他们的故事,也许能让我们看到留学行业的新拐点。

以下是智客 ZhiKer 与刘凌菲、陈祎铱的对话(略有删减):

智客 ZhiKer:用 AI 重构留学申请行业,这个想法的起点是?

刘凌菲:我在哈佛商学院工作时,研究的课题就是 AI 如何提升 workflow 效率。当时在帮一些学弟学妹申请学校,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小项目,叫 " 佛系申 "。功能很简单:帮大家润色文书、写邮件。没想到没做任何市场推广,就有 1500 多个学生注册,甚至有不少人直接付费使用。有些学生后来告诉我,这个工具帮他拿到了密歇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录取。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工具,而是一个能真正改变留学申请体验的方向。于是我们决定把它从 side project 升级为一个真正的公司项目。

陈祎铱:我和 Lilly(刘凌菲)是通过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相识,我是心理学专业,在联合国系统里做过教育相关工作。在那段工作经历里,我看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教育机会上的巨大差距。比如,国内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信息不对称,最终错过了可以申请到的世界名校。而一些残障学生,比如聋哑群体,他们被排除在留学服务之外,因为传统中介不愿意接单。

在我一直思考,能不能有一种方式既能降低留学成本,又能打破信息壁垒,让教育真正公平一点的时候,我认识了 Lilly 并了解了她在做iOFFER这个项目。我们都认同 AI 在 " 链接资源 " 上有天然优势,它能汇聚全球最新的院校信息、申请经验,还能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于是我决定和 Lilly 一起做这款 AI 留学助手,帮助任何一个有梦想的学生打开世界的大门。

智客 ZhiKer:可以详细讲一下iOFFER的设计思路吗?怎么把传统的留学咨询和 AI 结合起来?

iOFFER:我们想做的不是单点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 AI 申请管家体系。

全能管家:像一个 24 小时在线的顾问,从最初的留学想法到申请规划,都可以陪伴式梳理。它会逐渐记住学生的背景,形成一个 " 用户画像 ",知道你在哪一步卡住了,需要推进什么任务。

选校 Agent:这是我们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它不只是给你一个 " 学校清单 ",而是结合你的学术背景、兴趣、职业方向,给出院校匹配度评分,还会告诉你为什么分数高 / 低、差距在哪、如何提升。

文书 Agent:支持从头脑风暴、写作框架,到润色、AI 检测规避。比如现在很多大学会检查申请文书是否由 AI 生成,我们的工具能帮学生提前检测并调整。

申请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整理所有学校的申请进度和截止日期,提醒任务,还能实现 " 一键提交 "。学生不用反复登录不同学校的系统,大大提高效率。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真人导师。虽然 AI 已经能覆盖大部分流程,但很多学生在关键时刻还是希望听到真人的建议和鼓励。我们引入在读学长学姐、教授、甚至招生官,提供有温度的一对一支持。这让申请过程不再冰冷,也能缓解学生的焦虑。

智客 ZhiKer:全能管家像一个 24 小时在线的顾问,那么它背后的数据是如何获取和支持的?

iOFFER:我们背后有两类核心支撑:

一方面是 教育专属数据库。我们会持续抓取和更新全球院校的官网信息,把每所学校的录取要求、课程设置、申请截止日期等数据结构化整理。这样,学生在咨询时得到的都是实时、准确的内容。

另一方面是 顾问逻辑的嵌入。我们把资深留学顾问的工作方法拆解,转化为 AI 的决策链条,让全能管家不仅能 " 回答问题 ",还能像人类顾问一样引导学生思考和规划。比如,当学生的背景和目标不匹配时,它不会直接给出学校清单,而是会提示学生需要补充哪些经历或材料。

智客 ZhiKer:这几乎覆盖了留学中介的全部功能,你们是想替代中介吗?

iOFFER:我们并不把自己定位为 " 彻底取代 ",而是给学生提供另一种选择。传统中介费用很高,常常动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但服务质量却参差不齐。

不少中介表面上承诺 " 一对一 ",但实际上一个顾问同时服务十几名学生,根本无法做到耐心和仔细。他们往往使用千篇一律的模板文书,甚至在赶工中出现把学生信息填错的低级错误。学生满怀希望地把未来交托给他们,却最终遭遇 " 全拒 " 的惨痛结果。

我们希望改变这一切。AI 的好处是 " 不会犯粗心的错误 ",而且能实时更新最新的学校要求,避免学生吃信息差的亏。同时订阅制的模式让费用透明,学生不用担心被 " 捆绑销售 "。我们希望学生像使用 ChatGPT 一样便捷地使用留学助手。

智客 ZhiKer:能介绍一下团队吗?

iOFFER:我们现在有接近 20 人的团队,核心全职成员有三人:我、Becky(COO),以及 CTO。CPO 是哈佛 CS+ 应用数学本科,Stanford master,曾在 Google、独角兽公司负责 AI 增长,正在逐步转为全职。我们还请到 ETU Design 的创始人担任 CXO,保证产品的 UI/UX 专业度。

开发团队非常国际化,有哥伦比亚大学,清华、CMU、JHU 等背景的博士和工程师,他们在大厂或实验室都有多年经验。营销和运营团队则负责中美两地市场。可以说,我们是一个典型的 " 全华人背景、全球化运作 " 的创业团队。

智客 ZhiKer:你们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iOFFER:我们采用分层订阅:

免费版:可以有限次数体验完整流程。

Pro 版(29.9 美元 / 月):更多交互次数,每月 3-5 次免费导师咨询。

Ultimate 版(49.9 美元 / 月):无限制使用,覆盖所有院校申请。

智客 ZhiKer:已经和多少所院校达成了合作?

iOFFER:我们的策略是 " 先通过一级校代,再逐步直连院校 "。目前已经和国内最大的校代公司 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他们手里覆盖大量英美加澳新等主流留学国家的院校资源,系统之间实现了对接。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 " 曲线救国 " 的方式,与多所海外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合作,让他们成为 iOFFER 的校园大使。这帮助我们间接触达了 5-6 所海外名校,拓展了更多学校资源。

下一阶段,我们会在积累更多学生在iOFFER上的成功案例后,直接去和目标院校的招生部门建立联系,这是我们三年内的重点战略目标。

智客 ZhiKer:目前有多少种子客户在使用?

iOFFER:我们还处在内测阶段,但已经积累了接近 100 位等待测试的种子用户。这些用户不仅包括学生,还有国际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我们通过问卷、社群和一对一访谈的方式,把他们的痛点和真实需求沉淀到产品设计里。

团队内部也在全员内测,保证每个流程跑通。我们希望在正式上线前,让这些种子用户先用起来,边用边反馈,再不断迭代优化。

智客 ZhiKer:用户使用后的反馈怎么样?

iOFFER:整体反馈非常积极。很多学生最大的感受是 " 效率提升 " ——比如,一位准备申请美国研究生的学生告诉我们,以前他要在 10 个官网上反复确认截止日期,现在在 iOFFER的申请管理系统里一目了然,还能每天收到提醒。

另外,文书 Agent 的功能也被反复提到。用户觉得它不仅仅是润色,而是真的帮他们发掘了更贴合个人故事的表达方式。有学生说:" 以前中介给的文书像是套模版,导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但用iOFFER后,我的文书更像是我自己写出来的。"

当然也有建设性反馈,比如 " 界面操作还需要更直观 "," 有些信息展示不够清晰 "。这些意见对我们特别宝贵,我们基本每周都会根据反馈做小更新,确保产品和用户习惯不断贴合。

智客 ZhiKer:iOFFER在 C 端和 B 端的推广思路有什么不同?

iOFFER:C 端方面,我们更注重社交媒体和个人影响力。比如在国内会通过小红书、公众号,结合个人 IP vlog,打造成熟的内容矩阵;在海外会重点布局 TikTok、Instagram 和校园社群。我们的目标是把复杂的留学申请过程,讲成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用户觉得 " 这是为我准备的工具 "。

B 端方面,我们和国际学校、校代公司、CSSA 等合作,用iOFFER帮他们提升升学服务质量。对学校来说,这既能提高录取率,也能减少老师的重复工作。这样我们同时占领了 " 学生入口 " 和 " 学校入口 ",形成双向驱动。

智客 ZhiKer:中美两边跨区域配合,你们如何有效管理团队?

iOFFER:因为我们的团队分布在中美两地,所以协作方式非常重要。我们采用的是 " 扁平化 + 高频沟通 " 的方式,每天都会有短会,确保信息同步;每周有一次全员例会,聚焦问题复盘。

产品和开发在北美,设计由 ETU Design 负责,我们也建立了清晰的文档和进度管理机制,避免跨时区沟通造成延误。团队内部大家都是从顶尖学校出来的,对项目有强烈的使命感,这也让我们能保持高效推进。

智客 ZhiKer:在团队组建和开发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

iOFFER:最大的挑战是技术团队。我们最开始的 CTO 出现了问题,既骗了钱也骗了时间,导致两个月的进度受阻。后来我们转向国内的开发团队,做了一段时间,但在技术栈和规范性上和美国标准有差距。

最终我们决定把核心开发放在北美,这样标准、沟通和技术栈都能保证一致。

虽然过程曲折,但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团队。

智客 ZhiKer:你们的终极愿景是什么?

iOFFER:我们不想只停留在 " 申请工具 "。未来iOFFER 会覆盖整个学生成长周期:从高中选课、暑期活动,到本科、研究生申请,再到就业辅导。它将是一个 "AI+ 人 " 的长期陪伴式教育助手。

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推动教育公平。让所有学生,无论来自哪个国家、什么背景,甚至是被忽视的群体都有机会接触世界。

我们是一支全华人团队,也希望能打造一个真正的 " 世界爆款 ",让全球知道这是由中国团队做出来的产品。

智客 ZhiKer:融资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

iOFFER:我们已经拿到两位天使投资人的资金支持,他们不仅出钱,还帮我们搭建了法务、审计等体系,甚至帮我们对接了学校资源。

现在正在启动新一轮融资,希望引入美元基金和教育科技方向的战略投资人。资金主要会投入在三个方面:产品研发(40-50%)、市场推广(特别是中美两地社交媒体和校园社群)、团队扩张和公司架构搭建。我们希望在下一轮融资后,能真正走到产品大规模落地的阶段。

在和 iOFFER团队的对话中,一个关键词反复出现——教育公平。这是他们创业的初衷,也是他们和传统留学中介最大的分野。

当 AI 逐渐进入教育行业,真正的机会不只是提升效率,而是能否改变资源分配的格局。iOFFER的尝试还在早期,但它所描绘的未来:一个让残障群体、欠发达地区学生、普通家庭孩子都能平等申请世界名校的图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 拿到 offer" 这件事,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会成为更多学生的共同起点。

本期极速对话结束,如果对iOFFER 有兴趣,可以联系我们 ~

另外,对极速对话感兴趣的 AI 创业者们,也欢迎通过以下这个二维码联系我们 ~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郭虹妘,编辑|陶天宇)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