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由 36 氪主办的 2025 年 36 氪产业未来大会在中国厦门盛大启幕。本次大会重磅携手商务部主办的 "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以 " 精耕时代,潮涌嘉禾 " 为核心主题,倾力打造一场兼具国家高度、产业深度与市场热度的高规格、高价值、高影响力产业盛典。
大会紧密锚定国家战略导向与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汇聚行业顶尖力量共商发展路径、擘画产业未来。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大会以 " 产业协作链条 " 为逻辑主线,重点聚焦 " 政、资、产 " 三方协同机制,深入探讨如何打破壁垒、整合资源,精准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与瓶颈制约。
当日,36 氪合伙人、副总裁李政带来了《中国产业的未来在哪?》的主题分享。
尊敬的陈主任,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上午好!
36 氪产业未来大会首次来到厦门,又恰逢投洽会举办期间,现场嘉宾云集。考虑到今天及明天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我就先快速为大家梳理过去一年观察到的行业动态。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从投资的角度看到几个趋势:
一、投资市场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从数据来看,投资市场的回暖信号已较为明显。募资端,无论是募资数量还是募资规模,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投资端,1-8 月的投资项目数同比增长 20%,募资数量同比增长 1.6%。从 36 氪的视角出发,平台上的融资新闻报道量、新项目融资首发量均增长 10%,整体募资与投资活跃度显著提升。
二、出资结构向国资倾斜,产业资本作用凸显。尽管 " 国资加速入场、人民币基金愈发活跃 " 已是行业共识,但数据更直观地反映了这一趋势:今年已披露的 8000 多亿元募资规模中,国资出资占比超 68%,接近 70%,非国资出资占比不足三分之一。同时,产业资本在投资领域的作用愈发重要,其中既包含国资背景的产业资本,也涵盖 A 股上市公司等大企业的产业资本。
三、投资方向聚焦 " 自主可控 " 与 " 科技攻坚 "。"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 的导向已提出多年,而今年上半年,投资方向进一步明确为 " 自主可控 " 与 " 科技攻坚 "。过去创投对接中,大家更关注商业模式、闭环能力、用户规模、GMV 等指标;如今,专利情况、团队背景(是否有教授、院士参与)、技术参数、良品率等硬核指标成为核心讨论话题。
这三个趋势之后,值得关注的五大热门赛道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AI:从 " 概念热 " 转向 " 落地价值兑现 "。AI 赛道持续火热,去年业内还在讨论 AGI(通用人工智能),今年则真正进入 AI 应用落地、产生实际价值的元年。尽管大模型领域的竞争仍在持续,但资本已开始向具备落地能力的 AI 企业倾斜。36 氪在 2023-2024 年就曾报道过 DeepSeek 等多家大模型企业,见证了行业从技术探索到价值转化的过程。
二:具身智能:AI 链接物理世界的核心载体。36 氪从去年起每年举办具身智能专项会议,并将其定义为 "AI 通向物理世界的窗户 "。当前,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领域热度高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同步升温:上游的关节、动力马达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备受关注,获得大量产业资本支持;中游的具体机器人研发企业,以及 " 大脑 + 机器人 " 的全平台、全生态模式,也成为行业焦点(例如宇树聚焦机器人硬件,将 " 大脑 " 环节交由第三方合作)。
三:低空经济:布局加速,爆发潜力显现。当前低空经济虽尚未形成完整商业模式,但多地已启动产业层面的布局与尝试。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获得适航证,低空经济的爆发期渐行渐近。此外,为低空经济提供支撑的低轨卫星等相关领域,也同样值得关注。
四:新能源与新材料:长期看好的 " 科创基石 "。尽管从媒体报道热度来看,新能源与新材料赛道不如前两年火热,但我们仍长期看好其发展潜力——二者是后续众多科技创新的核心基石。以新能源为例,今年 93 阅兵中装甲车、坦克采用新能源动力的现象,预示着新能源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新材料方面,36 氪报道过可控降解塑料等细分领域企业,其发展不仅关乎经济,更涉及全球生态问题,未来应用空间广阔。
五:生物制药:AI 赋能下的研发效率革命。生物制药领域的核心变化在于与 AI 的深度融合。去年诺贝尔奖得主利用 AI 解决蛋白质折叠问题的成果,再度引发行业对 "AI + 生物制药 " 的关注;在国内,越来越多企业利用 AI 开展靶点寻找、靶向药研发等工作:过去新药研发往往是 " 课题导向、周期不定 ",可能耗时 1-10 年;如今 AI 平台可实现 " 需求导向、快速响应 ",1-3 个月即可完成靶点寻找,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行业与市场的变化,本质上是对 " 价值导向 " 的重塑,具体可从三个维度观察:
一:叙事逻辑:从 " 商业模式 " 转向 " 技术颗粒度 "。过去行业更侧重讲述商业模式故事,如今则聚焦技术本身——技术参数、专利水平、团队专业背景等 " 技术颗粒度 " 细节成为核心叙事点。从投资视角看,市场对 " 短期市场表现 " 的关注度下降,更看重技术的长期价值。
二:产业生态:从 " 丛林法则 " 转向 " 生态协同 "。以往产业竞争遵循 " 丛林法则 ":比拼资本实力,依靠规模壁垒快速扩张、兼并对手;如今则强调 " 生态协同 ":企业需学会与 " 国家队 " 合作、与产业上下游对话,在生态体系中找到自身定位——即便只聚焦 " 螺丝钉式 " 的细分领域,也能通过生态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从业者心态:从 " 估值狂欢 " 回归 " 理性务实 "。过去行业对 " 高频融资、高估值增长 " 存在路径依赖:一年融资一次是常态,一年两次是 " 优等生 ",估值年翻倍是 " 标配 ";如今创业者与投资者心态更趋理性,认可 "20%-30% 的年化增长、50% 已属优秀 " 的稳健发展模式。36 氪也在调整传播导向:减少对 " 高估值 " 的渲染,更多聚焦企业营收、毛利等真实经营数据,帮助投资者发现 " 质量型 " 而非 " 疯狂型 " 企业。
以上就是今年 1-8 月行业动态的简要梳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