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芸子
编辑 | 张帆
在泡泡玛特 2025 年的中报会上,王宁从上衣口袋掏出了 " 迷你 LABUBU",现场一片欢呼,董事长的亲自 " 代言 " 让与会者印象深刻。消息一经放出,迷你 LABUBU 迅速火爆网络。
出人意料的是,包括 LABUBU 在内,泡泡玛特在二手市场的爆款产品,几乎全面价格下跌。
社交媒体上,一边是消费者的发文庆祝,另一边则是黄牛及潮玩投资者的 " 哀鸿遍野 "。
得物 APP 价格趋势显示,近 90 天以来,LABUBU 第三代的成交均价始终呈下滑趋势。截至发稿前,LABUBU 第三代单个未拆盒、端盒的成交均价,皆较峰值下降了 80% 左右。
单看刚发布不久的 " 搪胶 4.0 mini LABUBU",在得物 APP 销量最高的 "L" 款,成交均价也基本下降了 30%。
焦虑的情绪传达到资本市场,近半月以来,泡泡玛特的股价也有一定回落。
截至发稿前的 9 月 11 日,泡泡玛特收盘价为 273.4 港元 / 股,与 8 月 26 日 339.8 港元 / 股的最高值相比跌幅超过 19.5%。
有分析认为,LABUBU 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下跌,导致资本市场出现 " 逆转情绪 "。然而,仍有不少机构对泡泡玛特维持 " 买入 " 评级。
中泰证券表示,泡泡玛特的头部 IP 势能向上,出海空间广阔。摩根士丹利则认为,泡泡玛特当前的股价波动更多受技术及情绪因素影响,并非基本面恶化。
9 月 8 日恒生指数调仓生效,包括泡泡玛特在内的新晋成分股,或面临短期的抛售压力。此外,摩根士丹利也分析称," 二手市场仅占总供应和需求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在泡泡玛特积极增加产能并打击‘黄牛’炒作的背景下,过分依赖这一指标可能会产生误导。"
换言之,此次的价格下跌与股价调整,是公司内部的刻意而为,王宁亲手戳破了二手市场的造富神话。
" 砍掉中间商赚差价 "
更多场合下,泡泡玛特都公开表示过对于优质 IP 的依赖与维护。
2024 年的财报会上,泡泡玛特高层就明确称,希望公司卖的是好产品而非 " 理财产品 "。进入下半年,泡泡玛特逐渐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今年 8 月,泡泡玛特供应链中心总裁袁俊杰透露,公司已将毛绒产能提升至去年同期的 10 倍以上,8 月毛绒产能已达到了约 3000 万只。
产能扩大的效应很快体现到新品中。
据 ACGx 统计,迷你 LABUBU 发售当晚,各平台在 30 分钟内累计售出约 71 万单,且所有售出款全部为现货。而此前发布的 LABUBU 3.0" 前方高能 " 系列,依次分 8 个批次预售,仅天猫渠道的销量就超过 70 万件。 7 月 10 日,泡泡玛特官方再次大规模补货。
对两个产品系列的补货与大批次放量,使得 LABUBU 的 " 投机泡沫 " 被显著挤压,黄牛也因囤货逻辑的失效出现恐慌性抛售。
然而,泡泡玛特早期的商业模式——即盲盒属性,以及超低的隐藏款抽中率,几乎注定了公司与黄牛的 " 相爱相杀 "。
在消费者的感知中,泡泡玛特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通过 " 限量发售 " 维持产品的稀缺性。黄牛的投机售卖、超高溢价,也间接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只不过,当 IP 的热度与辐射范围达到一定量级,黄牛们对产品的无序抢夺,无疑会反噬企业的发展及 IP 自身的口碑。
再从渠道端来看,始终开设直营门店、直面消费者的泡泡玛特,库存及消费者的真实诉求,反而会被黄牛 " 第一时间 " 截流。种种原因致使,泡泡玛特急需砍掉 " 赚差价的中间商 ",尽可能削弱盲盒带来的 " 投资属性 "。
此刻的泡泡玛特或许希望,消费者至少能够在二手市场以正价相当的价格买到普通款产品,对于极少数的隐藏款(通常比例在 1:72),在市场 " 供给与需求 " 的双重作用下,也能达到合理的价格区间。
理想的情况是,泡泡玛特即能重新夺回产品定价权、保证消费者权益与公司及 IP 的形象,也能给到黄牛及潮玩投资者一定的利润空间。对于普通消费者,整体产品的溢价也不会过分夸张,至少不会再出现泡泡玛特与黄牛 " 一家亲 " 的指摘。
而这或许也是泡泡玛特通过二手市场、或是转卖市场更好触达消费者的最好结果。
仍考验 LABUBU 的生命周期
拉长时间线来看,LABUBU 在全球的爆火有一定偶然性。在泡泡玛特与香港艺术家龙家升签约后的几年,LABUBU 仅在小众圈层受到追捧。
直至 2024 年 6 月,泰国明星 Lisa 在社交媒体高调宣传并科普 LABUBU,泡泡玛特也及时抓住了这一波明星效应,同时在海外市场加速开店,对 LABUBU 的 IP 形象做进一步的开发。
据 36 氪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LABUBU 已先后与 VANS、优衣库、GODIVA 等品牌合作。但从成效看,仅与优衣库的联名较为出圈。或许也如王宁所言,LABUBU 的商业价值才刚刚开始显露。
此外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泡泡玛特最受争议、股价及市值处于 "U 字形 " 底部的那些年,公司被提及的最多问题之一,就是 MOLLY 的营收占比过高。时至今日,尽管 MOLLY 已经交棒给了 LABUBU、且各大 IP 营收的增速及占比都较为可观,但 LABUBU 的超强发展,仍让泡泡玛特面临单一 IP 带动增长的老问题。
具体来看,LABUBU 所在的 THE MONSTERS 系列,在 2025 年上半年营收高达 48.1 亿元,占泡泡玛特总营收的近三分之一。
此外,MOLLY 同期营收达到 13.6 亿元,同比增长 73.5%;SKULLPANDA 同期实现营收 12.2 亿元,同比增长 112.4%;CRYBABY 同期实现营收 12.2 亿元,同比增长 248.7%。DIMOO 同期实现营收 11.1 亿元,同比增长 192.5%。
除上述五大营收突破 10 亿元的 IP,泡泡玛特 HIRONO、星星人、PUCKY、HACIPUPU 等 13 个艺术家 IP 也实现了过亿元的营收。
值得提及的是,在泡泡玛特打击黄牛、扩大供应量的同时,优质 IP 的稀缺性也被稀释,且在二手市场,LABUBU 的价格下降,也影响了其余 IP 产品的价格。
得物 APP 显示,星星人 " 好梦气象局 " 系列未拆盒的成交均价,已较峰值下降 35%;隐藏款 " 好彩天天来 ",成交均价也较峰值下降 42%。再以 MOLLY" 口袋朋友 " 系列为例,截至目前,其未拆盒成交均价已较峰值下降 51%,隐藏款 " 最好别惹我 " 较峰值下降 69%。
短期来看,这些都导致泡泡玛特的股价承压。
但长期来看,IP 产品的溢价回归常态,绝对有利于真实消费者的购买,二手市场的持续高溢价,反而会打击真实消费者对泡泡玛特的信心。
今年 6 月,泡泡玛特宣布进军电影领域,并将推出《LABUBU 与朋友们》动画剧集。王宁也曾对 36 氪强调,无论 MOLLY 还是 LABUBU,只要一个 IP 形象成功推出,就会有很长的生命周期。
对于此刻的泡泡玛特,未来的真正考验仍在于 LABUBU 是否有持续讲故事的能力,其势能能否支撑到下一个爆款 IP 的到来。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 氪财经 ",作者:谢芸子 张帆,36 氪经授权发布。